[发明专利]一种三孔缝控制飞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7320.6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9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徐长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长法 |
主分类号: | B64C21/08 | 分类号: | B64C21/0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俞润体 |
地址: | 311202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孔缝 控制 飞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机,尤其是涉及一种三孔缝控制飞机。
背景技术
空客波音等系列的固定翼飞机,有机翼、副翼、前后襟翼、缝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等等,制造成本较高,结构复杂,飞机空重大,噪音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三孔缝控制飞机,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飞机结构较为复杂,有机翼、副翼、前后襟翼、缝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等等,制造成本较高等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本发明的一种三孔缝控制飞机,包括机身,所述的机身的前端收缩为飞机头部,机身的两侧边缘扩展为弧形机翼,机身的后端收缩为扁平的飞机尾翼,机身两侧的机翼各开有一个可变孔或可变缝,飞机尾翼处开有一个可变孔或可变缝,可变孔或可变缝连接驱动装置。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因此三可变孔或可变缝可以控制整个飞机的上下运动。可变孔的孔径与可变缝的长宽可以由驱动装置进行调节。飞机升降,除加大或缩小拉力外,飞机起飞时,飞机两侧的可变孔孔径缩小,尾翼的可变孔孔径不变或者放大,飞机下降时正好相反。当飞机需要左转时,放大左侧和尾翼可变孔的孔径,缩小右侧可变孔的孔径,右转时正好相反。
作为优选,所述的飞机设有四个区域,机身两侧为机翼区域,机身中部为中间区域,机身尾部为尾翼区域,三个可变孔或可变缝分别位于两个机翼区域以及尾翼区域内,机翼区域、中间区域、尾翼区域上表面各部分都向上凸起呈外圆弧状,机翼区域、尾翼区域下表面也向上凸起呈内圆弧状,中间区域的下表面为平面或者微向上凸起。这样可以用来加强整个飞机的强度和三个受力中心。
作为优选,所述的飞机设有三个区域,机身两侧为机翼区域,机身尾部为尾翼区域,三个可变孔或可变缝分别位于两个机翼区域以及尾翼区域内,其中机翼区域、尾翼区域上表面各部分都向上凸起呈外圆弧状,机翼区域、尾翼区域下表面也向上凸起呈内圆弧状。这样可以强化三个受力中心。
作为优选,所述的每个可变孔或者可变缝由多个小孔或者小缝组成。整个飞机可以设置成底下大孔上面小孔,或者底下小孔上面大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机身内设有滑板,滑板上开有与可变孔或可变缝形状相一致的遮挡孔或遮挡缝。这样通过滑板的移动,可以随时控制可变孔或可变缝的大小。
作为优选,所述的飞机上表面开有多个孔缝,孔缝的内侧通过导管与飞机的发动机进气口连通,提高升力。
因此,本发明利用三个孔或者缝控制飞机,翼身一体,去掉了现有的繁杂的多余系统,结构大为简化,空重大大降低,可靠性和安全性大为提高,结构简单、合理。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实施例2的飞机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机身1、飞机头部2、飞机尾翼3、可变孔4、机翼区域5、中间区域6、尾翼区域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本例的一种三孔缝控制飞机,如图1、图2,包括机身1,机身1的前端收缩为飞机头部2,机身的两侧边缘扩展为弧形机翼,机身的后端收缩为扁平的飞机尾翼3。飞机的底部设有四个区域,机身1两侧为机翼区域5,机身中部为中间区域6,机身尾部为尾翼区域7,两个机翼区域以及尾翼区域内各开有一个可变孔4,可变孔连接驱动装置。其中机翼区域、中间区域、尾翼区域上表面各部分都向上凸起呈外圆弧状,机翼区域、尾翼区域下表面也向上凸起呈内圆弧状,中间区域的下表面为平面。机身内设有滑板8,滑板上开有与可变孔4形状相一致的遮挡孔9。可变孔4通过导管与飞机的发动机进气口连通。
当飞机起飞时,飞机两侧机翼区域5内的可变孔4孔径缩小,尾翼区域7内的可变孔孔径不变或者放大,飞机下降时正好相反。当飞机需要左转时,放大左侧机翼区域5和尾翼区域7可变孔的孔径,缩小右侧机翼区域5可变孔的孔径,右转时正好相反。
实施例2:本例的一种三孔缝控制飞机,如图3,飞机的底部设有三个区域,机身1两侧为机翼区域5,机身尾部为尾翼区域7,三个可变孔4或可变缝分别位于两个机翼区域以及尾翼区域内,其中机翼区域、尾翼区域上表面各部分都向上凸起呈外圆弧状,机翼区域、尾翼区域下表面也向上凸起呈内圆弧状。
其余同实施例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长法,未经徐长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73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TD-LTE通信技术的架构式基站
- 下一篇:一种电线杆防误爬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