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线放线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17711.8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3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杰;毛宏;黄栋;谭地平;夏高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49/18 | 分类号: | B65H49/18 |
代理公司: | 襄阳嘉琛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7 | 代理人: | 樊灵芬 |
地址: | 441105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放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放线机,具体地是涉及一种一次可放多根线控制线的放线机。
背景技术
已知的一台内燃机车有600多根控制线,每根线有30~45米长度不等,传统的放线如图1所示,主要靠人力,通过放线架2,人工放线,放线架2包括底座和转盘,转盘可以旋转。工作时,控制线1的线卷装在放线架2的转盘上,工人拉着线头朝着箭头方向(左)前进,放线架转盘随即转动线卷,线卷的线头不断朝箭头方向延伸,直至长度达到所需用的尺寸时,操作工停止前进并在放线架2旁剪断控制线1,第一根线放完。
传统的放线方法有以下缺点:(1)需要的员工多,约6个,速度慢,效率低,满足不了生产需要,经常影响生产节点;(2)放一台机车的控制线,员工总共要走5万米,劳动强度大,对员工身体是一个考验,干久了容易得静脉曲张等职业病;(3)人工放线,效果差,难免出现人为差错,影响生产进度并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而提出的一种效率高耗时少, 员工劳动强度低,放线数量和长度正确的一种控制线放线机。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控制线放线机包括放线架和装在放线架转盘上的控制线,其特征是:在工作台上设有至少六个放线架,工作台的侧面装有与放线架数量相对应的涨线器的外侧面上装有断线钳,装在轨道上的小车上设有夹线钳。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断线钳的侧面设有存放台。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夹线钳通过放线架固定在小车上,放线架与轨道相垂直,与固定断线钳的工作台的侧面相平行。
本发明的机车放线机,采用电动小车拉放线,因此(一)放线速度快,效率高,耗时少,全部放线工作只需一个人完成;(二)放线时,员工坐在一旁操作,控制放线机放线,不需走动,劳动强度低;(三)放线机是采用电脑控制,每台机车需要多少根线,每根线有多长都是通过电脑监控,因此放线数量和长度都十分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已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放线机主要由1个工作台3、至少6个涨线器5和6个断线钳6、1台小车7、1条轨道8、1个存放台9、1个放线架10、6个夹线钳11、1个控制箱4组成。控制箱4安装在工作台3侧边,控制箱4内装有包括电脑在内的电器控制元件,保证放线机自动控制,自动放线;长方形的工作台3上设有至少6个放线架2,放线架2包括底座和转盘,转盘可以旋转;工作台3的侧面安装有与放线架2数量相等的涨线器5,每个涨线器5有2个张紧轮,给控制线1起一定张紧作用;工作台3的外侧面上安装有与放线架2数量相等的断线钳6,断线钳6外形象剪刀,起剪断控制线1的作用;在工作台3的外侧,断线钳6的侧面设有存放台9,与存放台9平行设有轨道8,轨道8是两根钢轨固定在放线架2的底座上,轨道8的长度与需要最长控制线1的长度相一致;轨道8上装有小车7,小车7通过4个钢轮可在轨道8上来回运动;小车7上装有与轨道8相垂直的放线架10,放线架10设在存放台9的上方,放线架10与固定断线钳6的工作台3的侧面相平行,放线架10上装有与放线架2数量相等的夹线钳11,夹线钳11外形如一把钳子,它可以把线控制1的线头紧紧夹住。工作过程:(一)将6卷控制线1分别装在放线架2的转盘上,拉出控制线1线头,穿过涨线器5的两个轮子和断线钳6钳口;将所需的控制线1数量及长度输入电脑;(二)按动控制箱4上的操作按钮,夹线钳11夹住控制线1线头,小车7沿轨道8向左运动,控制线1随即慢慢延长,当控制线1伸出的长度与电脑储存的数据相同时,小车7停止前进,断线钳6剪断控制线1,夹线钳11松开控制线1线头,控制线1落在存放台9上,小车7向右运动,回归原位;夹线钳11重新夹住控制线1线头,第一循环结束。在电脑指令控制下进行下一个循环,直至将600多根线全部放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77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