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保型水油自动分离水槽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1495.4 | 申请日: | 2012-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0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朱锡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锡军 |
主分类号: | E03C1/182 | 分类号: | E03C1/182;E03C1/266;B01D17/028;B01D36/04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7 | 代理人: | 白洪长 |
地址: | 31501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保 型水油 自动 分离 水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厨用水槽,是一种环保型水油自动分离水槽。
背景技术
水槽是一种可进行储水操作的厨卫用具,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有的水槽结构样式较多,按材料可分为铸铁搪瓷、陶瓷、不锈钢、人造石等;按款式分单盆、双盆、大小双盆、异形双盆等。但现有的水槽大都只能实现单一的储水、放水、滤渣操作,并不能较好的实现杂质分类排放的功能。如中国专利文献刊载的授权公告号CN201850595U,授权公告日2011年6月1日,实用新型名称为“节水水槽”,其主要依托的原理是通过水、油的密度不同,而实现水油的分离操作,但使用时,需要人工观察并进行相应的手动水油分离操作,功能实现较为不便,且水油分离的效果欠佳。除此以外,现有技术中虽有公开类似采用油、水密度不同而进行水油分离操作的设备,但能够直接应用于一般水槽,且实现水油自动分离的结构尚未有公开。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环保型水油自动分离水槽,使其解决现有同类产品水油分离操作较为不便、效果欠佳的技术问题而设计。其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环保型水油自动分离水槽,该水槽包括水槽本体、水油分离装置,其结构要点在于所述水槽本体与所述水油分离装置之间设有抽屉式过滤层,抽屉式过滤层过滤范围大、效率高,且方便取出后清理。所述水油分离装置包括水油分离箱,水油分离箱顶部设有导流汇聚装置,侧面设有出油口、出水口,底部设有排污口,排污口设有阀门;所述导流汇聚装置下端连接分层隔板,分层隔板将所述水油分离箱分为溢油室和出水室,溢油室底部与出水室底部相通,所述导流汇聚装置的汇聚口通向所述溢油室,通过导流汇聚装置将流体统一汇聚至溢油室中。所述出油口的底部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出水口的顶部水平高度,这是根据油密度小于水且难溶于水,故油浮于水的上方,相应的出油口位置要高于出水口,现实水油自动分离的目的。所述出水室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与所述分层隔板之间形成向上的进水通道,第一隔板顶部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出油口底部的水平高度,并高于所述出水口底部的水平高度,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因为第一隔板需要起到控制水位的作用,例如:第一隔板顶部设置为高于出油口的底部,那么水、油皆从出油口流出;而第一隔板顶部如果设置过低,则水位线较低,又不利于油从出油口流出,故需要对第一隔板进行上述设置,方能实现较好的水油分离。所述第二隔板一侧与第一隔板之间形成向下的水流通道,第二隔板另一侧与所述出水室壁面之间形成过滤腔,过滤腔底部与所述水流通道底部相通,过滤腔内设有碳过滤层。通过设置向下的水流通道,使流体正常进入碳过滤层,实现进一步的水质过滤,达到无油排放。
所述导流汇聚装置由两块呈倾斜的滑板构成,两块滑板之间形成汇聚口。结构较为简单,导流效果较好。
所述溢油室的出油口处设有浮渣网隔,主要是对漂浮于液面的浮渣进行过滤,得到杂质含量较少的油体,便于回收作为它用。
所述出油口的底部水平高度比所述出水口的顶部水平高度高0~10mm,该参数设置是考虑到水槽内的流体在流入溢油室内时,会造成溢油室内液面的短暂上升,故上述的0~10mm即为溢油室内液面可能上升的值。实际应用中,该上升值并不局限于此,该值是作为常规所选值。
所述第一隔板顶部的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所述出水口顶部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出油口底部水平高度,所述水流通道作为化油池。将第一隔板按照上述结构设置后,使得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的水流通道可作为化油池,即在使用时,可预先在化油池内添加化油剂,化油剂的作用是将流体中少量的浮油乳化,从而进一步减少流体中的含油量。
所述第二隔板上端与所述出水室的上端之间设有通口,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使得出水室内的各处气压平衡,不至于因气压不平衡而出现流体液面高度不同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锡军,未经朱锡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14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