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甲鱼健康生态养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23692.X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6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李进村;吴多生;冯毅;章晓红;陈霖;洪耀坤;王道平;孙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进村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01N65/48;A01N65/46;A01N65/34;A01N65/30;A01N65/26;A01N65/20;A01N65/12;A01N65/10;A01N65/08;A01P5/00;A01P7/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74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鱼 健康 生态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甲鱼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甲鱼健康生态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甲鱼蛋白质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丰富,具有显著的防癌和抗癌作用,是优质低胆固醇的高档水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由于过量捕捞及栖息场所的日益恶化,鳖自然产量大为减少,为了能提高甲鱼产量保障产品品质,养殖户应该改变养殖观念,转换养殖模式,进行甲鱼人工繁殖与健康养殖将是人工养殖甲鱼的趋势,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就甲鱼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池塘内建立起接近甲鱼自然环境的稳定的养殖水体,模拟自然界甲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加强科学饲养管理,使其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快速生长的甲鱼健康生态养殖方法。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甲鱼健康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整理池塘、苗种放养、池塘增氧、移栽水草、饲料投喂、日常管理、病害防治;
包括以下步骤:
(1)、整理池塘:保持池塘中淤泥8-10cm厚,然后每亩用生石灰80-100kg干法消毒,第二天再用耙子耙一次,以求消毒彻底,并将未融化的石灰石拣出池塘,消费过后3-4天再曝晒一周后,即可注水,每亩水面放入粉碎中药材杀虫剂2-3千克浸泡3-4小时,中药材杀虫剂的原料组分的重量比例为:鱼腥草8-10、干姜8-10、菊花8-10、桑叶8-10、败酱草8-10、苦参8-10、菌陈8-10、大黄8-10、枇杷叶8-10、印楝果8-10、地丁8-10、大青叶8-10、艾叶8-10、胡桃叶8-10、蛇床子8-10、百部8-10、川楝子8-10;塘四周要有防逃设施,塘中搭建晒台及饲料台,养殖池塘要求进、排水方便,能独立进、排水方便,放苗前每亩水体施用发酵的有机肥200-300kg或无机复合肥10-15kg,使水体变为嫩绿色或黄绿色;
(2)、苗种放养:放养甲鱼种要求体表光泽,活力强、反应快、规格整齐、无伤、残、虫、病,每亩池塘放养规格为0.5-0.75kg/只的甲鱼种600-700只,甲鱼塘前进行消毒处理,用20mg/L左右的高锰酸钾溶液或3%-5%食盐水浸泡甲鱼种15min左右,浸泡溶液以没过甲鱼种背为宜,以杀死体表寄生虫和病原菌;
(3)、池塘增氧:放养甲鱼种后前3个月,池塘安装的增氧机每天开4h左右,以后养殖期内每天开8h左右,期间每隔15-20天施用化学增氧剂;
(4)、移栽水草:甲鱼种入池前移栽水浮莲或空心菜,栽种面积占养殖池总面积的25-40%;
(5)、饲料投喂:甲鱼种放养前在池塘中投放活螺蛳,让其自然繁殖作为甲鱼的天然铒料,以后每月每亩投放100—150kg,再放养抱卵青虾,每月每亩投放100—150kg,为甲鱼提供活铒料;
人工投喂一般情况下各池按每日2次投喂,上午6时—8时、下午4时—6时各一次,投喂的小杂鱼、蚌肉,需经漂洗、消毒后投喂,均匀地撒在饲料台上离水面5cm—8cm处,日投饲量为甲鱼总重量的8%—10%,每次投饲以2h内能吃完为准,禁用添加剂和含激素类配合饲料;
(6)、日常管理:养殖期保持池水透明度在25—35cm左右,池水的透明度低于25cm时,应及时加换新水,新水水温与原池水温不能相差3℃以上,每次加新水10cm左右,应保持甲鱼池周围环境安静,以免噪声或惊吓影响甲鱼的吃食和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进村,未经李进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36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紫甘薯淮山粉条、粉丝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高效节能LED照明的均流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