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中药及制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124718.2 申请日: 2012-04-25
公开(公告)号: CN102772736A 公开(公告)日: 2012-11-14
发明(设计)人: 石小鹏;栗艳;缪珊;张伟;吴振宇;吴寅;冯娟;文爱东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主分类号: A61K36/9066 分类号: A61K36/9066;A61K9/16;A61K9/20;A61K9/48;A61P1/0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710033 *** 国省代码: 陕西;6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治疗 萎缩 胃炎 中药 制法
【说明书】:

所属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具体地说是一种由中草药提取物组成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指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粘膜的屏障机能而引发该病。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等。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甚高,其中萎缩性胃炎占受检人数的13.8%,本病可有10%左右的癌变率,而胃癌高发地区可达28%左右,1978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前状态之一,因而受到高度的重视。

西方医学自1047年Schindler首次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念,至今已有50年左右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光学纤维胃镜的普及,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化,观察也越来越细致,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特效药物。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黄帝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治疗该病有明显的优势,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症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肯定满意的临床效果;中药副作用也少,疗效稳定,症状改善全面且不易复发。此外,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使其增加了竞争力,可望产生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临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

具体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的实现是基于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祖国医学对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及治疗原则:具有益气养阴、活血止痛的功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将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按下列各种原料的重量比组成:黄芪20-40份、生地15-30份、麦冬10-20份、白芍20-40份,当归10-20份、莪术8-16份、延胡索8-16份、黄连3-6份。本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取延胡索、莪术、黄芪、黄连四味药材细粉过筛混匀,喷雾加入75%乙醇100ml,混匀,密闭放置备用。另取当归、白芍、生地、麦冬加12倍药材量的水,煮沸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8倍药材量的水,煮沸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80℃热测)的流浸膏,加乙醇使醇浓度为75%,放置过夜,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6-1.38(80℃热测)的稠膏,备用。取稠膏与上述药物细粉混匀,烘干,粉碎成细粉,按常规制剂工艺制备成胶囊剂、颗粒剂、片剂等。

中医辨证该病属“胃脘痛、胃痞”等证范畴,“胃痞”为中国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所定之名。中医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灵枢本枢论》说“胃者,五谷之腑”,《灵枢灵兰秘典论》谓“胃者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不调,即:外邪犯胃(寒邪)、饥饱失度伤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而出现脘腹部疼痛、或胀满不适。情志不畅、肝气横犯脾胃,久之肝郁化火、或嗜食肥甘辛辣之品,耗伤胃阴,可见胃脘部烧灼感、口苦口干,甚则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胃喜润恶燥,阴虚不能润,久病损脾,脾胃俱损,失于濡养而发生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或胀满不适、食后加重。脾与胃同居腹内,互为表里,一升一降,生理上相互协调、共为“后天之本”,病理上相互影响,胃病多穷于脾、脾病可及于胃,同为“湿、痰、虚”之根,胃不受纳、脾不运化,可见纳食减少,消瘦乏力,反复发病;阴虚亏则阴津不足而生内热,气虚损则血运行不畅而有瘀血停积,可见疼痛固定、痛而喜按,每遇劳累、饮食不慎则加重,病情缠绵难愈。病变初起在气,病久则由气及血,渐致血瘀,胃络痹阻,甚则产生症结,则出现舌质暗(兼热则暗红)或有瘀斑之象。中医认为肝主藏血、疏泄气机,肝与胃木土相克;脾主统血、运化水谷,脾与胃表里相应,故胃痛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中医治疗当先益气养阴以“调脾、运脾”,兼理气活血以“疏肝、柔肝”,前者治本证之本、后者疗本证之标,“标本兼治”,方可求“胃和”、“痛止”之效。本病病因虽多,临床表现亦有差异,依据临床中医辨证分析,则相当一部分患者属(胃)阴虚内热兼血瘀的虚实兼见之证;故中医临床应以“益气养阴、活血止痛”治则组方治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47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