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脂组成物、硬化物的制造方法、树脂图案制造方法、硬化物及光学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7481.3 | 申请日: | 201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98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安藤豪;藤盛淳一;铃木成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F7/004 | 分类号: | G03F7/004;G03F7/039;G03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东京港区***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组成 硬化 制造 方法 图案 光学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组成物、硬化物的制造方法、树脂图案制造方法、硬化物及光学部件。
背景技术
由于固体摄像元件或液晶显示装置的发展,开始广泛进行由有机材料(树脂)而制作微透镜、光波导、抗反射膜等光学部件。
至于该些光学部件,为了使其成为高折射率而研究了添加氧化钛等粒子的方法(参照下述日本专利特开2006-98985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1-154181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1-117114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11-29474号公报及日本专利特开2003-96400号公报)。
如日本专利特开2006-98985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1-154181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1-117114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11-29474号公报及日本专利特开2003-96400号公报中所记载那样,树脂组成物中的粒子的添加量越增加则越可以实现高折射率。然而,自粒子的分散稳定性的观点考虑,可将粒子添加于树脂组成物中的量受到限制,因此无法以该方法而充分地实现高折射率。
另一方面,作为折射率足够高(例如折射率为1.7以上)的树脂成分,于眼镜片等领域中使用含硫树脂(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4-310001号公报)。
然而,于固体摄像元件或液晶显示装置领域中,自加工适合性的观点考虑,无法使用含硫树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脂组成物,所述树脂组成物可获得具有高折射率的硬化物。
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部件,所述光学部件是将所述树脂组成物硬化而所得的,具有高折射率,且机械强度优异。
本发明的上述课题可通过以下的<1>或<16>~<19>中所记载的手段而解决。将其与作为优选的实施形态的<2>~<15>一同记载于以下。
<1>一种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成分A)包含(a-1)具有由于酸及/或热而离去的基的单体单元与(a-2)具有交联性基的单体单元的聚合物;(成分B)粒子;以及(成分C)溶剂。
<2>根据上述<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含有(成分D)光产酸剂。
<3>根据上述<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成分E)热交联剂。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成分F)碱不溶性树脂。
<5>根据上述<4>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成分F是具有交联性基的碱不溶性树脂。
<6>根据上述<5>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成分F具有环氧基作为交联性基。
<7>根据上述<4>~<6>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成分F是环氧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1)具有由于酸及/或热而离去的基的单体单元是(a-1-1)具有羧基或酚性羟基被酸分解性基保护而成的残基的单体单元。
<9>根据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2)具有交联性基的单体单元是(a-2-1)具有环氧基及/或氧杂环丁基的单体单元。
<10>根据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成分B是无机粒子。
<11>根据上述<10>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粒子是金属氧化物粒子。
<12>根据上述<11>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粒子是氧化钛粒子。
<13>根据上述<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其是感光性树脂组成物。
<14>根据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其是正型感光性树脂组成物。
<15>根据上述<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其是光学部件用树脂组成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74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