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8364.9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8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林雅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雅萍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H01R4/4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绝缘 本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特别是涉及一种以弹性定位件固定排线的绝缘本体。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中需要通过电连接器及排线传送讯号,请参阅图11,一种现有习知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10具有一底板11、一顶板12及一位于该底板11及该顶板12之间的插接槽13,一排线20插设于该绝缘本体10的该插接槽13中,该绝缘本体10藉由该排线20与另一电连接器30的端子(图未绘出)电性连接,该绝缘本体10以该底板11及该顶板12夹持该排线20,因此当该绝缘本体10或该排线20受不当外力拉动时,该排线20会脱离该绝缘本体10而造成电性连接失败,为避免该排线20脱离该绝缘本体10,通常会利用黏胶将该排线20黏合于该绝缘本体10,但由于黏胶的胶量及流动方向不易控制,因此会造成黏胶覆盖该排线20的一导接端21而造成断路情形。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其可以改进现有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先前技术的排线未固定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而造成排线脱离电连接器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是供一具有两个定位孔的排线插设,该绝缘本体包含一底板、一顶板、一插接槽及两个弹性定位件,该底板具有一第一上表面、一第一下表面及两个连通该第一上表面及该第一下表面的第一容置槽,该顶板具有一第二上表面及一第二下表面,该顶板的该第二下表面朝向该底板的该第一上表面,该插接槽位于该底板及该顶板之间且该插接槽具有一插接口,该排线经由该插接口插设于该插接槽中,各该弹性定位件分别形成于各该第一容置槽,该弹性定位件具有一弹性部及一定位部,该弹性部与该底板为一体成型,该定位部凸设于该弹性部且位于该插接槽,该排线的该定位孔套设于该定位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较佳的,前述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其中各该第一容置槽具有一第一内侧壁,各该弹性部具有一第一外侧壁,该第一内侧壁与该第一外侧壁之间形成有一第一间距。
较佳的,前述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其中该顶板具有多个第二容置槽及多个弹性压擎件,各该第二容置槽连通该第二上表面及该第二下表面,各该弹性压擎件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二容置槽且与该顶板为一体成型,各该第二容置槽具有一第二内侧壁,各该弹性压擎件具有一第二外侧壁,该第二内侧壁与该第二外侧壁之间形成有一第二间距。
较佳的,前述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其中各该定位部具有一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位于该第二上表面与该第一上表面之间,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下表面之间形成有一第三间距,该第三间距小于该排线的厚度。
较佳的,前述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其中各该定位部具有一导斜面,该导斜面朝向该插接口。
较佳的,前述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其中该顶板具有两个透孔,各该透孔对应各该定位部,各该定位部的该第一表面位于各该透孔。
较佳的,前述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其中各该弹性压擎件具有一压擎面,该压擎面与该底板的该第一上表面之间形成有一第四间距,该第四间距小于该排线的厚度。
较佳的,前述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其中各该弹性压擎件另具有一朝向该插接口的导引斜面,各该导引斜面连接该顶板的该第二下表面及各该压擎面。
较佳的,前述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其中该插接槽另具有一开口,该底板另具有一插接部,该插接部凸出于该开口,该插接部承载该排线的一导接端。
较佳的,前述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其中该底板另具有两个限位部,各该限位部位于该插接部的两侧,各该限位部凹设一限位槽,该排线的两侧分别限位于各该限位部的各该限位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雅萍,未经林雅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83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