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轻质油品的溶氧脱臭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29431.9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4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潘光成;李涛;吴明清;陶志平;常春艳;赵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27/06 | 分类号: | C10G2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品 脱臭 方法 装置 | ||
1.轻质油品的溶氧脱臭方法,包括:轻质油品与空气在混合器混合后进入溶氧容器,其中过量空气通过溶氧容器内的气液界面控制系统排出,然后进入固定床反应器并与脱臭催化剂接触,收集经脱臭反应后的轻质油品。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质油品包括石脑油、航空喷气燃料、汽油、煤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中的一种或多种。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氧容器内的气液界面控制系统包括液位计、放空管线及其控制阀门。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氧过程的工艺条件包括:温度为-20~80℃,压力为0.01~7.0MPa。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臭反应的工艺条件包括:反应温度为0~300℃,反应压力为0.01~7.0MPa,反应体积液时空速为0.05~10h-1。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臭反应中加入活化剂,所述活化剂包括含氮、磷、氧、硫、砷、锑的鎓类化合物。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溶氧容器顶部配置气液界面控制系统,底部配置流体分配器,在固定床反应器的上部配置流体分配器,在产品收集器顶部配置气液界面控制系统。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器采用有利于流体均匀分散的各种结构,所述气液界面控制系统包括液位计、放空管线及其控制阀门。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混合器、溶氧容器或固定床反应器上配置活化剂注入管线,在固定床反应器底部和产品收集器底部配置液液界面控制系统。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液界面控制系统括液位计、活化剂返回管线及其控制阀门、废活化剂排出管线及其控制阀门,所述控制阀门可以通过人工或自动控制来开启或关闭。
11.溶氧脱臭装置,包括:混合器(3)、溶氧容器(5)、固定床反应器(9)、产品收集器(11),轻质油品的注入管线(1)、空气的注入管线(2)与混合器(3)相连,混合器(3)通过管线(4)与溶氧容器(5)相连,溶氧容器(5)通过管线(6)与固定床反应器(9)的侧上部相连,反应器(9)的侧下部通过管线(10)与产品收集器(11)的上部连接,溶氧容器(5)顶部配置第一气液界面控制系统(a),底部配置流体分配器(I),固定床反应器(9)的顶部配置流体分配器(II),产品收集器(11)的顶部配置第二气液界面控制系统(b),底部配置轻质油品产品排出管线(13)。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液界面控制系统(a)包括液位计、放空管线(7)及其控制阀门(8),所述控制阀门可以通过人工或自动控制来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二气液界面控制系统(b)包括液位计、放空管线(12)。
13.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混合器(3)、溶氧容器(5)或固定床反应器(9)上配置活化剂注入管线(14),在固定床反应器(9)底部和产品收集器(11)底部配置液液界面控制系统(c和d),活化剂返回管线(16或19)与活化剂注入管线(14)相连。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床反应器(9)上配置活化剂注入管线(14)。
15.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液界面控制系统(c或d)包括液位计、活化剂返回管线(16或19)及其控制阀门、废活化剂排出管线(17或20)及其控制阀门(18或21),所述控制阀门可以通过人工或自动控制来开启或关闭。
16.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活化剂返回管线(16或19)通过公共管线(22)与活化剂注入管线(14)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943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农田排灌模式转换节地节水技术
- 下一篇:油井管防车床夹持变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