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纵转旋变螺旋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29612.1 | 申请日: | 2012-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6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岳 |
主分类号: | B64C11/00 | 分类号: | B64C11/00;B64C11/16;B63H1/14;B63H1/26;B63H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22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转旋变 螺旋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流体动力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螺旋桨的旋转与变形产生流体动力的装置。
背景技术
螺旋桨问世已有漫长的历史。船用螺旋桨问世已260年(1752年、瑞士伯努利),空气螺旋桨问世也已近110年(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如果从“竹蜻蜒”计起,则空气螺旋桨问世至少已有1700多年(东晋葛洪(283-343)《抱朴子》中的“飞车”即公认为竹蜻蜒。且葛洪虽记述了“飞车”,但未必为该物的发明人,而发明时间必定早于记述时间。)。
在至少上百年的历史中,不论对于船用螺旋桨还是空气螺旋桨,都经历了无数的发展演变。但这些发展演变,基本上均不涉及螺旋桨的基本形态与运动方式。即螺旋桨的基本形态,始终是桨叶根部连接转动轴、桨叶尖部呈“悬臂”状悬空。至本发明之前,螺旋桨的基本形态均是如此;而螺旋桨的基本运动方式,始终是以桨叶依翼弦方向旋转构成轨迹圆平面。该圆平面垂直于发动机动力输出轴,进行连续圆周运动产生流体动力。此运动方式可通称为螺旋桨的“平转”。至本发明之前,螺旋桨的运动方式均为“平转”。
上世纪以来,对螺旋桨的改进主要集中在材料、动力装置、桨叶的形状等方面,并不涉及其基本形态与旋转方式。自上世纪40-50年代至今,对螺旋桨的改进更是集中在材料、动力装置、螺旋桨与动力装置的配合方面,如桨叶材料从木材至金属、再至合成材料;动力装置从内燃机至喷气机、甚至生物动力(如人体);螺旋桨与动力装置的配合从直接与内燃机连接,至涡轮风扇式螺旋桨、涵道风扇式螺旋桨等等。
螺旋桨桨叶及其与动力装置的配合技术,还深刻的体现在喷气发动机(除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以外)本身的发展上,如涡轮式喷气发动机的涡轮扇叶等等。此外螺旋桨技术的内涵日益扩大,已广泛的进入航空、航海以外的领域,如各种透平机,包括压缩机,汽轮机、涡轮机、燃气轮机、膨胀机等等。上述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螺旋桨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2010年7月19日,两年一届的英国范堡罗航空航天展开幕。该航展全面体现了螺旋桨技术的最新进展,被我国國防科技信息网誉作征兆着“旋翼机革命即將來臨”(见国防科技信息网2010-08-10.李昊)。但该航展上关于螺旋桨技术的改进内容,仍然如同上文所述,至少在螺旋桨的基本形态与旋转方式方面,并未见有任何“革命”。
由此可见:螺旋桨技术发展的趋势,从来都不是以螺旋桨的基本形态与运动方式为主流的,而且这一现实越近现代反而愈宜明显。但这并不表示螺旋桨的基本形态与运动方式不需要再发展、或者无法再发展。事实上,不需要或无法再发展的“终极技术”是不存在的,任何技术都需要而且可以再发展。“不需要或无法再发展”之说,在人们意识的主观方面,反映出认识在达到新突破之前的局限、停滞状态。而这一局限终究是会被突破的。
众所周知:越是基础性的技术,例如轴承、链条等,就越是难以发展。这表明改进基础性技术的难度之大。螺旋桨的基本形态与运动方式之所以会有“不需要或无法再发展”的意识与事实之所以存在,客观原因正在于相关技术具有高度的基础性、因而具有改进该技术的高度的困难性。故此出现了螺旋桨的基本形态与运动方式千百年来几乎不变的现象。
在绝大多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是罕见的、似乎是唯一停滞的技术现象,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即使是自行车也有很多发明,如取消链条、踏板改为伞状齿轮及杠杆等等。
现有螺旋桨的主要问题和缺点:
主要以气动螺旋桨、辅助以船用螺旋桨为例进行阐释。
(1).螺旋桨流体动力面的面积不能充分利用:
现有螺旋桨流体动力面的面积就是桨叶的面积,具体指从桨根至桨尖的桨叶表面积。
现有螺旋桨做功时,桨叶的旋转成一与发动机动力输出轴垂直的圆形平面。桨叶作圆形平面运动时,其线速率越近圆周处即桨尖处越大、越近圆心处即桨根处越小。
依伯努利定律:桨叶产生的流体动力F=1/2CρV2S。其中V为桨叶运动的线速率。
很明显F与V正相关,即速度越大,所产生的流体动力也越大,反之则越小。注意速度V为该公式唯一的平方项,V的变化将以平方量级反映到F上,V的一点点增益都将成为F的巨大收益,反之,则是F的巨大减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岳,未经张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96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彩色静电显影用黑色色调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特殊运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