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力差活塞动力机及其内燃机型的燃气活塞动力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31428.0 | 申请日: | 2012-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2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晏山 |
主分类号: | F03G7/04 | 分类号: | F03G7/04;F02B75/24;F02M21/02;F02D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35215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活塞 动力机 及其 内燃 机型 燃气 | ||
1.压力差活塞动力机,由阀门控制轴,恒力阀门,对接双缸,连杆带齿的双头活塞,动力变换轴,同步带,构成的动力系统,其将高压流体引入导压管,省力阀门通过联动,系统有序的开启或关闭导压发和泄压阀,对接的两缸有序的充压做功和泄压,驱动双头连杆往复运动,双头连杆与动力变换轴齿合,将动力传递至动力变换轴,动力变换轴将连杆的直线往复动力转换成同向持续稳定的转动力矩输出,其特征在于:恒力阀门,对接双缸,连杆带齿的双头活塞,动力变换轴。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力阀门,其特征在于:将两个相近的阀门面刚性连接在直线上,面与面平行,两个阀门口同时开启或关闭,作用在两个阀门面上的流体压力保持180°反向,平衡对阀门的作用力,阀门开关作用力不会随着阀门开口面积不同,流体压力不同而改变。
3.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双缸,其特征在于:将两个气缸对接固定在一条直线上,由充压阀和泄压阀,控制缸内的充压和泄压,对接两缸交替对连杆做功并导向。
4.燃气活塞动力机,由氧化剂加压系统,氧化剂储罐,氧化剂截流阀,氧化剂流量控制系统,燃料加压系统,燃料储罐,燃料截流阀,燃料流量控制系统,阀门控制轴,阀门,点火装置,燃料喷管,对接双缸,连杆带齿的双头活塞,动力变换轴,同步带,构成的动力系统,其将氧化剂加压,燃料加压,系统有序定量的将燃料和氧化剂导入缸内点火燃烧充压,导出燃烧气体泄压,使对接的两缸有序的充压做功和泄压,驱动双头连杆往复运动,双头连杆与动力变换轴齿合,将动力传递至动力变换轴,并将连杆的直线往复动力转换成同向持续稳定的转动力矩输出,其特征在于:氧化剂加压系统,对氧化剂储压和储量的氧化剂储罐,氧化剂截流阀,氧化剂流量控制系统,燃料加压系统,对燃料储压和储量的燃料储罐,燃料截流阀,燃料流量控制系统,对接双缸,连杆带齿的双头活塞,动力变换轴。
5.权利要求4所述的氧化剂加压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涡轮或涡扇,单级或多级增压,将氧化剂的压强稳定在系统需要或设定的数值,或根据系统需要而变动,以平衡气缸压强的自动增压系统。
6.权利要求4所述的氧化剂流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针对不同燃料和燃料流量,自动控制氧化剂流量,满足相应燃料做功和燃烧的需求,使动力机适应多种不同燃料。
7.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加压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涡轮或涡扇增压,将燃料的压强稳定在系统需要或设定的数值,或根据系统需要而变动,自动平衡压强的增压系统。
8.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流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不同的转矩需求,控制燃料的流量,满足功率需求,驱动动力机达到相应的工作状态。
9.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接双缸,其特征在于:将两个气缸对接固定在一条直线上,气缸顶端有一个泄压阀,一个氧化剂阀,一个点火装置和燃料阀,对接两缸交替对连杆做功并导向。
10.权利要求1和4所述的连杆带齿的双头活塞,其特征在于:连杆两侧带齿,连杆两头与活塞相连,形成一个可连接于双缸的双头活塞。
11.权利要求1和4所述的动力变换轴,由单向离合齿轮,轴承盘,轴承,惯性盘,构成的动力变换设备,将输出往复动力的连杆齿合在动力变换轴的两个单向离合齿轮之间,连杆向一个方向运动时,同向安装的两轮异向旋转,也就是其中一个轮正向工作时,另一个轮反向则空转,连杆往上下往复动时,单向离合交替将往复动力转换成同向的转动力矩,那么惯性盘就将两轴承的交替同向转动力矩变换成同向持续的转动力矩,其特征在于:轴承盘套接或固定连接轴承,轴承盘与离合盘的接触面有相互衔接的齿,齿合线类似于 N 形,离合盘外径与轴承盘外径一致并相互平行,轴承盘带齿面一侧的轴上有渐近轴承盘的螺旋纹,并与离合盘衔接轴的内表面的螺旋纹相互吻合,弹簧作用在离合盘背离轴承盘的一面,始终将离合盘推向轴承盘的方向,离合盘正向转动时,沿着螺旋纹靠近轴承盘齿合并带动轴承,反向转动时,离合盘沿着螺旋纹远离轴承盘,并空转,将两个单向离合齿轮分别同向作用两个平行离合轴承,两离合轴承与惯性轮内齿衔接齿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晏山,未经张晏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142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