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4939.8 | 申请日: | 2012-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2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周宗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宗云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47/06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华辉 |
地址: | 51202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公共食堂和酒楼餐饮厨房在烹饪时会生产会产生大量挥发油脂和杂质的有害废气,这种油脂废气直接排放将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为害人类健康,这种油脂废气会在排烟道内产生结垢容易导致火灾隐患。现有的静电脱油技术成本昂贵,效果不稳定,清洗也不方便,运行成本过高,用户负担过重难以接受,不能达到国家的节能要求,不利于广泛应用。一般的湿法电脱油装置效果不好,不能达到国家的环保行业排放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一种简单实用,成本较低,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净化不同废气的气体净化装置。
一种气体净化装置,包括:
一外塔,外塔上方设一排气口,底部设一储液腔,储液腔上方设一分气网,分气网与储液腔液面之间形成净化腔;
一倒流装置,该倒流装置嵌套入外塔内,倒流装置进入外塔内的部分设为向下的倒流气管,倒流装置末端与所述分气网贴合相接;
一进液管,该进液管的进液端与所述储液腔连通,出液端嵌套入倒流装置内,出液端端口设一分液锥斗;
需净化的气体在一风机作用下通入倒流装置,储液腔内的净化液在一循环泵作用下沿进液管流动并从所述出液端喷出,循分液锥斗形成大面积伞状液流,引导通入倒流装置的气体加速向下运动,经过分气网再流入储液腔,形成第一个循环体系;所述气体沿倒流装置向下运动,经所述分气网均匀地扩散到净化腔并与净化液充分反应净化,净化后的气体通过倒流装置外壁与外塔内壁间的空腔,从所述排气口排出。
进一步,所述气体净化装置还包括一加压出液管,该加压岀液管一端与所述储液腔连通,另一端嵌套入倒流装置内,设向下的加压喷头,喷头出口处设一分液锥斗;储液腔内的净化液在循环泵作用下沿加压岀液管流动,从所述加压喷头喷出,经分液锥斗形成伞状液流,再经分气网形成分散液面,与净化腔中气体充分接触反应后流入储液腔,形成第二个循环体系。
优选地,所述气体净化装置的进液管方向,倒流装置在进入外塔内设为向下的倒流气管后段为垂直向下。
进一步,倒流装置和外塔嵌套连接后在倒流装置外壁和外塔壁内壁形成一夹层倒向通气道;
进一步,所述气体净化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进液管内的一层或多层分气网。
所述进液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所述储液腔外接一自动补液器,自动补液器设置在外塔外侧,储液腔底部设一排液口,通过排液口排液和自动补液器补液,实现储液腔内净化液的补充和更新。自动补液器包括自动感应装置,可自动感应储液腔内的液面高度,如低于设定液面高度,则自动向储液腔补充净化液至设定液面高度。
所述排气口可设置在外塔的顶部或侧面,排气口可外接抽风机。
所述气体净化装置还包括与进液管相连的控制阀门一,以及与加压岀液管相连的控制阀门二,控制阀门一和控制阀门二分别控制进液管和加压岀液管的液体流动。
所述分液锥斗可通过嵌接在倒流装置壁的支架固定在进液管出液端和加压喷头出口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倒流装置的气体在风机和抽风机以及进液管液流的引流下有效集合,向下运动;
2、在一层或多层分气网的作用下,净化液与气体均被均匀滤过分散,接触面积增大,气体与净化液能充分混合接触进行反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净化功能;
3、净化液可根据需要净化的气体的理化性质灵活选用不同的配方,抽送风的压力也灵活配置调节气流速率,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
4、两个循环体系使净化液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降低成本,也减少了污液的排放量。
附图说明
图1气体净化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气体净化装置,包括:
一外塔1,外塔上方设一排气口11,底部设一储液腔12,储液腔12上方设一分气网13,分气网与储液腔液面之间形成净化腔14;
一倒流装置2,该倒流装置嵌接入外塔1内,倒流装置末端与所述分气网14贴合相接;
一进液管3,该进液管3的进液端与所述储液腔12连通,出液端嵌套入倒流装置倾斜段,出液端端口设第一分液锥斗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宗云,未经周宗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49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