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输液辅助智能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210138876.3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1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国;潘燚;何新君;郭志婕;杨海棠;贾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国;潘燚 |
主分类号: | A61M5/172 | 分类号: | A61M5/172;A61M5/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01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前进新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液 辅助 智能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报警、计数和加热为核心的输液辅助系统,具体是一种输液辅助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是临床工作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首先,医院静脉输液的监控主要由人工完成。医务人员须不停得观察各病房的输液情况以免造成医疗事故。其次,常规的静脉输液速度是通过医务人员目测来控制,往往医务人员的误判断降低了治疗的效果。再次,冬天输液时,药液温度低于人体血液温度,会导致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感到不适。现有的输液装置虽然可以实现其中的某些功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a)通过精确的弹簧秤和发声装置相结合来报警,这种装置对测量精度要求很高,而且要求输液空瓶的重量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误差带内。
b)利用液体弱电性的特点来检测药液的高度,但这种报警器在使用过程中极不方便,容易使药液感染细菌,容易改变药物的药性。
c)通过滚轮与皮管槽组成的传统流量调节器来进行速度调节,由于这种调节器只通过改变皮条腔空隙来改变流速,医务人员只能通过主观观察来判断,并不能量化。
d)利用热水袋加热,这样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使用极不方便,有时甚至发生热水袋过热而烫伤病人的事件。
因此,设计一种输液辅助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输液过程中的智能化,对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提高治疗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液辅助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报警装置实现实时监控及远距离报警等功能;通过计数调节装置实现精确显示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功能;通过加热装置实现恒温输液功能。该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精度高、智能化水平高。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种输液辅助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报警装置、计数控制装置和加热装置,所述报警装置由音乐集成块IC、报警灯、无线收发模块、液面光电检测模块、LCD显示模块、语音通话模块等组成;所述计数控制装置由滴速光电检测模块、矩阵键盘和LCD显示模块构成;所述加热装置由驱动模块和加热器构成。
进一步,所述液面光电检测模块检测输液瓶内液面高度,当液面降到指定高度时,触发所述报警灯和所述音乐集成块IC工作,同时所述无线发射模块将信息发送至所述无线接收模块。
进一步,所述滴速光电检测模块,将测出的液滴流速与设定的流速进行比较,显示在所述LCD屏上。
进一步,所述加热装置是对输液管进行加热,进而对药液加热,并通过控制中心控制所述的加热器的温度恒定。
进一步,所述的加热器内部有柔性硅胶导热垫填充,外围由隔热材料构成,充分的将热量传递给输液管内的液体。
进一步,所述的报警装置应用了光线的全反射原理。
进一步,所述的液面光电检测模块中的红外发射管发出的光垂直于输液瓶的方向射入。
进一步,所述的液面光电检测模块中的红外接收管与输液瓶中间安装凸透镜。
进一步,所述的控制中心是AT89S52单片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以通过报警装置实现实时监控与远距离报警等功能,有效的降低了因输液结束未能及时报警而引起的医疗事故。可以通过计数调节装置实现精确显示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功能,便于医务人员和病人更容易实时准确把握输液过程的动态信息,提高了治疗效果。可以通过加热装置实现恒温输液功能,提高了静脉输液的舒适度,更利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该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精度高、智能化水平高,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和普及。
附图说明
图1是输液辅助智能控制系统框图;
图2是报警装置电路框图;
图3是报警装置全反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报警装置信号放大电路图;
图5是计数调节装置电路框图;
图6是计数原理示意图;
图7是加热装置示意图。
图中:1、输液瓶,2、凸透镜,3、红外发射管,4、红外接收管,5、隔热层,6、柔性硅胶导热垫,7、加热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国;潘燚,未经陈建国;潘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88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