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含砷溶液中回收锡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38988.9 | 申请日: | 201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6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笹冈英俊;船木直登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坤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5C1/14 | 分类号: | C25C1/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蒋亭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液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含砷溶液中回收锡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从非铁冶炼、基板或电子部件等回收原料的熔融炉及对产业废弃物进行熔融处理的干式炉回收非铁冶炼的干式烟灰中所含的铅,对烟灰进行硫酸浸出,制成硫酸铅后,用电炉进行熔融还原。
通过该熔融还原而分离的金属经碱(soda)处理后,进行阳极铸造,使用硅氟酸浴等进行电解精炼。通过该电解精炼,回收电铅。另一方面,锡被回收到在上述碱处理时产生的碱浮渣中。
在该碱浮渣中也混入了砷,并从砷的处理的观点出发,期望该优选的处理。
作为这样的电锡的回收方法,例如日本特开平4-191340(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方法:将Na2SnO3、SnO2、SnO等锡化合物用水及碱溶液等浸出后,通过硫化除去溶出的铅和铜后,进行电解采集,作为电沉积金属回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191340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将锡化合物用水、碱浸出时,连砷也与锡一起溶出,所以砷混入到电解采集液中,在锡的电解采集的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胂气。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从含有砷的锡电解采集液中安全、且有效地回收锡的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完成以下的发明。
(1)一种从含砷溶液中回收锡的方法,对至少含有砷的锡电解采集液在不产生氢的条件下进行电解处理。
(2)根据(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锡浓度维持在10g/L以上的情况下,进行上述电解处理。
(3)根据(1)或(2)所述的方法,其包括以下处理:在锡浓度为10g/L以上时停止上述电解处理,进而对于该电解处理中得到的电解后液,使ORP值维持在-200mV(vs AgCl/Ag)以上,或者,当ORP值低于-200mV时,添加氧化剂,调整至-200mV以上后,通过使pH降低,从而使至少一部分砷溶存到电解后液中,同时使锡变化成Sn中和物的形态。
(4)根据(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对Sn中和物进行固液分离,将该Sn(OH)4再溶解到电解采集的溶液中,通过电解处理来回收锡。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锡电解采集液是经过如下工序而得到的硫化后液,对将粗铅进行碱处理而得到的碱浮渣利用苛性钠水溶液进行浸出的工序,接着对浸出后液进行硫化处理的工序。
(6)根据(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氧化剂为过氧化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从含有砷的锡电解采集液中安全、且有效地回收锡的方法。更具体而言,
(1)通过使至少含有砷的锡电解液中的Sn浓度控制在10g/L以上,能够防止胂气的产生。
(2)没有工厂中的环境问题,能够有效地回收含砷溶液中的锡。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锡浮渣的处理法。
图2表示pH变化中的As和Sn的溶液中的浓度。
图3表示pH变化中的As和Sn的溶液中的残留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所述的从含砷溶液中回收锡的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方法的处理对象是至少含有砷、含有锡的锡电解液。这些溶液例如在对粗铅进行碱处理,回收所得到的碱浮渣中含有的锡时得到。
碱处理后的浮渣通常含有15~40质量%的锡、0.5~10质量%的砷、40~50质量%的铅、5~10质量%的铜、0.3~2质量%左右的锑。
可以将上述浮渣通过在温水中溶解苛性钠而得到的溶液进行浸出处理制成浆料浓度150~350g/L。从浸出效率的观点出发,作为温水的温度,优选为60~80℃左右。按照浸出后液中的锡浓度达到10g/L以上的方式调整浆料浓度。铅、锑被除去到该浸出时的残渣中。
浸出后液中,典型的是,溶入25~60g/L的锡、5~10g/L的砷。优选在该溶液中添加硫化剂例如硫氢化钠、硫化氢气体等进行硫化处理,以硫化物的形式除去铅和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坤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未经吉坤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389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