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馈能减振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0401.8 | 申请日: | 2012-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1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杨和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和利 |
主分类号: | F16F9/14 | 分类号: | F16F9/14;F16F9/32;F16F9/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3023 山东省德州市德***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馈能减振 系统 | ||
1.一种馈能减振系统,由阻尼力控制机构、减振器、蓄能器(17)、控制阀(14)、液压马达(38)、发电机(12)油道组成,其特征是:阻尼力控制机构通过控制杆(3)与减振器的阻尼器活动壳体(30)相连,用于控制减振器所产生力的大小和方向;减振器高压油孔(33)通过高压油管(5)与蓄能器(17)的底部相连;蓄能器(17)的底部有一管路与控制阀(14)相连,蓄能器(17)的中部有带有单向阀的控制油道(9)与控制阀(14)相连;控制阀(14)有一油道与液压马达(38)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馈能减振系统,其特征是:阻尼力控制机构在被动悬架中由副减振器(25)和控制缸(23)组成;副减振器(25)为双出杆结构,由副减振器活塞(26)、副减振器活塞杆(27)和外壳组成,副减振器活塞(26)装在外壳内与副减振器活塞杆(27)固定连接,副减振器活塞(26)上有小孔,副减振器活塞杆(27)与外壳用密封件密封,副减振器(25)的上腔通过上控制油管(1)与控制缸(23)的右腔相连,下腔通过下控制油管(24)与控制缸(23)的左腔相连;控制缸(23)由左回位弹簧(2)、右回位弹簧(21)、控制缸活塞(22)、控制杆(3)、控制缸体组成;控制缸活塞(22)在控制缸体内,并与控制杆(3)固定连接,控制杆(3)与控制缸体用密封件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馈能减振系统,其特征是:阻尼力控制机构在主动或半主动悬架中采用电机或液压马达通过控制杆(3)带动阻尼器活动壳体(30)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馈能减振系统,其特征是:减振器包括齿轮齿条式减振器和滚珠丝杠式减振器(如图6所示)两种;齿轮齿条式减振器由齿条(18)、齿轮(19)、阻尼器(4)组成;齿条(18)与齿轮(19)啮合,齿轮(19)通过轴(32)与叶轮(29)相连;滚珠丝杠式减振器由减振器筒(35)、螺母(36)、丝杠(37)和阻尼器(4)组成;丝杠(37)与轴(32)相固连,减振器筒(35)与螺母(36)固定在一起,减振器筒(35)的下端与车桥相连,丝杠(37)与螺母(36)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馈能减振系统,其特征是:阻尼器(4)包含有叶片(28)、叶轮(29)、阻尼器活动壳体(30)、阻尼器固定壳体(31)、轴(32)、滑槽板(34)零件;叶轮(29)上有均匀分布的呈放射状的槽,槽的底部有弹簧,弹簧上面插有叶片(28),叶片(28)的外缘顶在阻尼器活动壳体(30)的内壁上;两滑槽板(34)用螺钉固定在阻尼器固定壳体(31)上,阻尼器活动壳体(30)在两滑槽板(34)和阻尼器固定壳体(31)组成的槽内左右滑动,来改变叶轮(29)与阻尼器活动壳体(30)内腔的偏心距;在阻尼器固定壳体(31)的上部有高压油孔(33)与阻尼器活动壳体(30)内腔的上部相通,下部有低压油孔(8)与阻尼器活动壳体(30)内腔的下部相通,高压油孔(33)通过高压油管(5)与蓄能器(17)相连,低压油孔(8)通过低压油管(20)与油箱(13)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馈能减振系统,其特征是:蓄能器(17)为一密闭圆柱形容器,内有储能弹簧(6)和储能器活塞(16),储能弹簧(6)在储能器活塞(16)的上面,储能器活塞(16)与圆柱形容器之间有密封圈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馈能减振系统,其特征是:控制阀(14)的控制阀芯(11)上表面与阀体之间是控制腔,控制阀芯(11)的下面是控制阀弹簧(15);控制阀(14)的出口有一带有节流阀的保持油道(10)与控制腔相连,控制腔还与控制油道(9)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和利,未经杨和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040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平板膜组件
- 下一篇:一种乙醛酸糖水溶性树脂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