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0817.X | 申请日: | 201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9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华玉 |
主分类号: | F25B15/02 | 分类号: | F25B15/02;F25B27/02;F25B4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端 供热 一类 吸收 式热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技术实现余热利用的领域,当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变化范围较宽时,采用相关联的吸收器和冷凝器两个供热端完成供热的吸收式热泵流程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表现在于:在一个吸收式热泵流程中,相关联的吸收器和冷凝器的供热温度是相近的,其供热往往无法在采用合理温差的前提下同时满足被加热介质的低温段供热和高温段供热;或是在同时满足被加热介质的低温段供热和高温段供热时,低温段的供热温差较大,此时往往不能采用高性能指数的吸收式热泵流程,导致余热利用率不高。为解决这一矛盾,采用吸收-蒸发器和高温吸收器相结合,由高温吸收器来满足被加热介质的高温段供热需求,同时降低进入发生器的稀溶液的浓度,可实现较高的余热资源利用率。另外,针对余热资源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一个蒸发器利用余热介质的高温度热负荷并承担向低温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另一个蒸发器利用余热介质的低温段热负荷并承担向吸收-蒸发器提供冷剂蒸汽,这有利于实现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针对高温驱动热介质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采用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吸收器构成回热流程,实现对高温驱动热负荷的深度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吸收-蒸发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二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吸收-蒸发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吸收-蒸发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冷剂液泵或第三节流阀、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吸收-蒸发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或蒸发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吸收-蒸发器连通后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华玉,未经李华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08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空间经纬定位原理的营运车辆视觉测量的标定系统
- 下一篇:一种开槽辊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