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近郊富营养化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1437.8 | 申请日: | 201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4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宁平;瞿广飞;吴淼淼;任治忠;赵健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近郊 富营养化 水体 污染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近郊富营养化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法,属于城市近郊污染水体的修复领域。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营养物质,所以城市近郊的水体作为人类活动排污的受纳水体,更易富营养化且程度尤为严重。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水体营养盐的外源负荷以及底泥中的营养盐的释放,即“内源负荷”。
目前,污染水体治理技术按照治理手段划分可分为化学处理、物理处理和生物处理方法。
利用化学方法治理富营养化水体需大量投加化学药剂,因此其成本也较为昂贵,同时所加入的化学药剂在治理的同时也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对水体的整个生态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化学法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通常不具有可持续性,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 如果采用化学法的同时没有其他适宜的辅助措施,水体很快便又会出现富营养化问题,物理修复措施包括人工曝气、截污、调水冲污、河道疏浚等措施。具体为:1、截污截断排入水体的各种污染源;2、清淤消除浮泥,减少内源污染;3、调水冲污;迅速消除或稀释水体中的污染物,增加水体DO和生物量;4、人工曝气加快有机物质分解、补充DO。
污染水体的治理技术依据是否需要将水移出原位,可以分为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两种。异位修复主要是将污染水体转移出原来的位置,异地处理后再返回原来水体的作法;而原位修复则是在水体内直接处理的方式。
对湖泊的整治,调水是较为有效和普遍的治理方法,用清洁、营养元素浓度低的水更换富营养化湖水,或增加进水量为湖泊补水,增加其水环境容量;通过水体置换,外流引水,可稀释水体营养物浓度,增加水体流动性,加快水体循环和交换,从而防止和抑制藻类爆发性繁殖。
以上治理手段、技术、方法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治理方法的不可持续性:以化学法为例,其需要使用大量化学药剂,成本较高,易产生二次污染,且是末端治理,不能解决问题根本;(2)实施的不可持续性:以物理法为例,人工清淤、截污等方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会随着政策的改变而改变;(3)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不佳:由于权责不够明确,且监管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精确全面,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可能存在漏洞。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近郊富营养化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法,该方法是将富营养化水体作为饮用水源,同时将原自来水厂水源作为富营养化水体补水进入富营养化水体,在原有自来水厂净水工艺基础上(常规净水工艺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提出的一种富营养化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法,该方法解决了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问题,加快了污染水体的水体置换,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本发明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在常温下,将富营养化水体输入生物滤池进行处理,进水的BOD5值小于200mg/L,容积负荷为150-300gBOD5/m3·d,水力负荷为4 -10 m3/m2·h,接触时间为10-30min;
(2)生物滤池处理后出水进入混凝池进行混凝沉淀,在混凝池中添加混凝剂处理10-30
min;
(3)混凝沉淀后出水进入斜管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水流可采用上流式或者平流式,斜管沉淀区液面负荷为2.0-6.0m3/(m2h),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不小于1.0 m,底部配水区高度不小于1.5 m,沉淀时间25-60min,沉淀池每日排泥1-2次,混凝沉淀后出水浊度一般在10度以下;
(4)混凝沉淀出水进入臭氧接触池进行臭氧处理,臭氧投加量为1.5-3.0mg/L,水中剩余臭氧量为0.2-0.4mg/L,接触时间10-15min,实际运行管理中要根据水源水质变化情况进行调整,通过不同臭氧投加量下浊度、COD/BOD等指标去除率的对比分析,确定合理的臭氧投加量;为了保证对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的杀灭效果,CT值(C为臭氧浓度,mg/L;T为接触时间,min)大于4,臭氧尾气通过管道接入池顶的臭氧尾气破坏装置,经催化分解后排入大气;
(5)臭氧接触后出水进入活性炭滤池进行过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14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磷毒剂检测用分子印迹光子晶体
- 下一篇:针阀系统热嘴挂台垫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