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走式插秧播种机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144647.2 申请日: 2012-05-11
公开(公告)号: CN102640611A 公开(公告)日: 2012-08-22
发明(设计)人: 杨哲凡 申请(专利权)人: 杨哲凡
主分类号: A01C11/02 分类号: A01C11/02;A01C7/16
代理公司: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代理人: 杨云
地址: 550600 贵州省黔南布*** 国省代码: 贵州;5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插秧 播种机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机,尤其涉及一种插秧机、播种机。

背景技术:抛秧是国家重点推广的一种水稻栽培先进技术,其方法是用装有泥土的预制塑料软盘进行育苗,然后把秧苗按抛撒的方式移栽至田间;具有省工省力、增产节约等诸多优点。按照上述水稻抛秧栽培原理,申请人于2010年8月31日提出了名称为“水稻钵苗铳插机”、申请号为“201010267581.7”的发明专利申请;该申请的技术方案由机架、设在该机架上的发动机、传动机构、送秧机构、顶秧机构和冲秧机构构成。该技术方案虽然有效消除了传统抛秧机械抛秧容易产生倒秧、漂秧等不足,但仍然需要人工把扶跟随,存在劳动强度大、行走路线容易弯曲等缺陷;另外,该发明专利申请不能进行播种,功能比较单一。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既能播种、又可自动行走插秧的自走式插秧播种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底部固定有拖泥的机架、设在该机架上的发动机、传动机构、送秧机构、顶秧机构以及冲插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由支承在机架上的主轴和中间轴以及送秧轴、固定在主轴上的皮带盘和第一链轮、固定在中间轴上的第二链轮和单齿齿轮、固定在送秧轴上与该单齿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连接发动机与皮带盘的皮带、以及连接上述两链轮的第一链条构成,所述送秧机构由固定在送秧轴上的多个送秧链轮构成,所述顶秧机构由固定在中间轴上的双联凸轮、固定在机架上的安装架通过拨块轴设在该安装架上的拨块、固定在拨块轴上的拨杆、与该拨杆铰接的连杆、设在机架导向槽中与该连杆活动连接的推杆、固定在该推杆上的多根顶杆构成,所述冲插机构由枢接在机架上的杠杆、设在该杠杆下方的拉簧、设在机架滑槽中与该杠杆活动连接的冲杆、垂直固定在该冲杆上的多个冲头、固定在主轴上的凸轮构成;机架上设有自走装置,该自走装置由固定在机架上的离合器、固定在该离合器输入轴上的输入链轮、固定在该离合器输出轴上的牵引皮带轮构成,输入链轮通过第二链条与固定在中间轴上的第三链轮连接。

为了实现播种,达到一机多用的目的;还可以在机架上设置播种机构,该播种机构包括与该机架固连的支架、支承在该支架上的放链轴和收链轴以及播种轴、固定在放链轴上的多个放链盘、固定在收链轴上的被动皮带轮和多个收链盘、以及设在播种轴上的第五链轮和多个播种装置,第五链轮通过第三链条与固定在送秧轴上的第四链轮连接,被动皮带轮通过弹性带与固定在送秧轴上的主动带轮连接;所述播种装置包括空套在播种轴上并与支架固连的漏斗、固定在该漏斗内壁的漏料管和挡块、设在漏斗中并固定在播种轴上且表面分布有多个落料孔的播种盘、设在该播种盘背面并分别将各落料孔关闭的多个活门。

为了保证种子能够准确落入育苗套筒中,在漏斗的下方对应于漏料管的位置设有固定在支架或机架上的导向槽;为了避免播种轴过度转动,保证播种轴、收链轴以及送秧轴三轴同步,在播种轴上固定有刹车盘,该刹车盘上套有固定在支架或机架上的刹车皮带。

为了提高自动化程度以及避免谷粒堆积,位于最上面的那个播种装置的上方有固定在支架或机架上的料斗,该料斗的出料口处设有处于常闭状态的料门,在播种轴上固定有控制该料门开启的棘轮。

为了保证谷粒分布均匀,在各漏斗的下方均设有固定在播种轴上的喇叭状布料器。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在原来水稻钵苗铳插机(201010267581.7)的基础上增加了自走装置,因此能够通过缠绕在牵引皮带轮上且两端分别固定在水田两岸的牵引绳的牵引,从而实现插秧机沿直线自动行走;既避免了人工把扶插秧机容易导致行走路线弯曲的缺陷、又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同时还可明显提高插秧效率。另外,由于增加了播种机构,因此利用该机构即可方便地将谷粒准确播种于铰接成链条状的育苗套筒中,既减轻了播种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播种效率;而且一旦出现漏播或秧苗发育不好等情况,只需将该节育苗套筒从铰接成的链条中取下去除即可,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向视图;

图3是图2中的B—B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C—C剖顺时针旋转90°的视图;

图5是与本发明配套使用的育苗套筒链结构示意图;

图6是原水稻钵苗铳插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图6中的D—D剖视图;

图9是图7中的F向视图;

图10是图7中的E向视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哲凡,未经杨哲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46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