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全电子式转向灯闪烁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6175.4 | 申请日: | 2012-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8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黄宇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宇嵩 |
主分类号: | B60Q1/34 | 分类号: | B60Q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埠***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电子 转向 闪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技术或汽车电子技术领域,是关于一种机动车全电子式转向灯闪烁器。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拟转向时提前开启闪烁的转向灯,以提醒前后左右车辆和周围行人注意的重要指示灯。转向灯工作方式是频闪间断工作,采用转向灯闪光器按结构可分为阻丝式、电容式和电子式三种。其中阻丝式又可分为热丝式(电热式)和翼片式(弹跳式),而电子式又可分混合式(带触点继电器与电子元件)和全电子式(无继电器)。比如弹跳式闪光器,利用电流热效应原理,以热胀冷缩为动力,使弹簧片产生突变动作,来接通和断开触点,实现指示灯闪烁。
本发明所述的机动车全电子式转向灯闪烁器由时基电路振荡器和驱动电路组成,它与热继电器式闪烁器相比,电路具有结构简洁、电源电压适应范围宽、闪烁频率稳定、无继电器触点烧蚀现象、耗电量少、可靠性高、耐振动、制作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各种机动车辆转向的闪烁指示。
以下详细说明这种机动车全电子式转向灯闪烁器的电路在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制作技术内容。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在机动车拟转向时提前开启闪烁转向灯,以提醒前后左右车辆和周围行人注意的重要指示灯。本发明所述的机动车全电子式转向灯闪烁器由时基电路振荡器和驱动电路组成,它与热继电器式闪烁器相比较,电路具有结构简洁、电源电压适应范围宽、闪烁频率稳定、无继电器触点烧蚀现象、耗电少、可靠性高、耐振动、制作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各种机动车辆转向的闪烁指示。
电路工作原理:机动车全电子式转向灯闪烁器由时基电路IC1和电阻R1、电阻R2、电容C1组成无稳态多谐振荡器,振荡器的振荡频率为1.2Hz,用N沟道大功率场效应管VT1作为转向指示灯L1~L4的驱动开关,当机动车向左或向右转弯时,将拨动转向开关SW向左边拨动,机动车左边的指示灯L1和L2被接通闪亮,将拨动转向开关K1向右边拨动,机动车右边的指示灯L3和L4被接通闪亮。
技术特征:机动车全电子式转向灯闪烁器,它由12~24V直流电源、无稳态多谐振荡电路、功率驱动电路和转向灯转换电路组成,其特征包括:
无稳态多谐振荡电路:由时基电路IC1、电阻R1、电阻R2、定时电容C1和电容C2组成,时基电路IC1选用的型号为NE555,时基电路IC1的第2脚和第6脚接定时电容C1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时基电路IC1的第7脚和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路正极VCC,定时电容C1的另一端和时基电路IC1的第1脚接电路地GND,时基电路IC1的第5脚接电容C2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电路地GND,时基电路IC1的第4脚和第8脚接电路正极VCC;
功率驱动电路和转向灯转换电路:由N沟道大功率场效应管VT1、电阻R3、电阻R4、转向开关SW和转向指示灯L1~L4组成,时基电路IC1的第3脚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电阻R4的一端和N沟道大功率场效应管VT1的栅极,N沟道大功率场效应管VT1的源极接电路地GND,N沟道大功率场效应管VT1的漏极接转向开关SW的公共端,转向开关SW的左侧触点接转向指示灯L1的一端和转向指示灯L2的一端,转向指示灯L1的另一端和转向指示灯L2的另一端接电路正极VCC,转向开关SW的右侧触点接转向指示灯L3的一端和转向指示灯L4的一端,转向指示灯L3的另一端和转向指示灯L4的另一端接电路正极VCC。
12~24V直流电源正极与电路正极VCC相连,12~24V直流电源负极接电路地GND。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提供一个机动车全电子式转向灯闪烁器的实施例电路工作原理图;附图1中的SW为机动车转向灯专用转向开关,选用带有中置位的单刀三掷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附图1所示机动车全电子式转向灯闪烁器的电路工作原理图和附图说明,并且按照发明内容所述的各部分电路中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元器件技术参数要求进行实施即可实现本发明。
元器件名称及主要技术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宇嵩,未经黄宇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61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