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行管水力射流冲煤粉井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8095.2 | 申请日: | 201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8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綦耀光;刘冰;孙继辉;朱洪迎;杜继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B21/00 | 分类号: | E21B21/00;E21B4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行 水力 射流 冲煤粉 井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清除煤层气井没沉积煤粉、煤焦、煤泥等固形颗粒,恢复产能的工艺技术,属于油气田及煤层气田开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煤层气井排水采气过程中,由于煤层结构和地层构造原因,不可避免地要有煤粉、煤泥和煤焦等固性物质产出,如果这些产出的固性物质,没有被产出液带出井筒,而大量沉积在煤层气井的底部,就会导致埋泵和卡泵等,造成排采停顿,为了恢复生产,必须将沉积在井底的固性物质排出地面。
目前,现场主要采用机械捞煤粉,由于煤粉很容易悬浮于水中,很难确定煤粉是否全部捞出,效率非常低且不能全部清出固形颗粒。油田常用的常规水力冲砂工艺应用于煤层气井,会导致冲煤粉液漏失严重,返出量远小于进入量,不仅污染煤层,同时也增大了排水采气的困难。另外,现有捞煤粉作业方式,在修井过程中,不能控制煤层气井内液体的液面高度,造成煤层的湿润污染。因此,急需一种新的工艺技术,满足煤层气井和低压漏失油井将井底内的固形沉积物排出地面,该工艺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的新的修井工艺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目前煤层气井修井作业的效率低的缺点;改变煤层气井修井作业方式单一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新的煤层气井修井作业方式,在不伤害煤层的情况下,高效快速的将井底沉积的煤粉排出;并且在修井作业的过程中,使井底动液面不会上升。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平行管水力射流冲煤粉装置主要由喉道扩散管、高压喷嘴、搅拌喷嘴、高压腔、套筒、外筒、铜垫片、O形密封圈、冲砂齿和导向接头组成,其特征在于:导向接头与高压腔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冲砂齿与套筒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高压腔的上、下端外圆面分别以螺纹与外筒和套筒相连接,高压腔上、下两端内圆面分别以螺纹与高压喷嘴和搅拌喷嘴相连接,高压腔与高压喷嘴和搅拌喷嘴之间设置有铜垫片;喉道扩散管下端以螺纹与外筒连接,喉道扩散管与外筒之间设置有O形密封圈。
使用时,喉道扩散管上端以螺纹与1.5in寸连续油管(返出液管)相连接,导向接头上端以螺纹与另一个1.5in连续油管(动力液管)相连接,形成平行管柱。然后将平行管水力射流冲煤粉装置下入到井下预定位置。煤层气井冲煤粉作业时,来自地面三柱塞高压往复泵的高压动力液由动力液管下行,通过导向接头进入到高压腔内;动力液分为2路,一路由搅拌喷嘴喷出喷出,冲击井底,搅动煤粉后,地层混合液经外筒圆周壁面上的孔道,进入到射流排煤粉装置的环空。另一路动力液通过高压喷嘴喷出,动力液的总压头几乎全部转变为速度水头,使液柱周围压力降低,形成负压区,在井底压力与负压区之间的压差作用下,将地层液抽吸到喉管内。喉管直径总是要大于喷嘴直径,动力液和地层混合液在喉管内充分混合后,速度水头降低,而压力水头有所回升。在此过程中,动力液失去动量和动能,而地层混合液得到动量和动能。混合后的液体进入到扩散管内,随着扩散管断面面积逐渐增大,使得速度水头重新转换为压力水头,从而可使混合液举升到地面上来。随着平行管水力射流冲煤粉装置的逐渐下放,完成整个煤层气井的排煤粉工作。另外在搅拌喷嘴处,动力液的总压头也几乎全部变为速度水头,使液柱周围压力降低,这样可以完全避免对井底的伤害。
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工作可靠,利用该装置可以快速高效彻底地将井底的沉积的煤粉排出,并且不会对煤层产生伤害,有利于煤层气井作业完后产能的恢复。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由以下实例给出,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由喉道扩散管1、外筒2、O形密封圈3、9、高压喷嘴4、铜垫片5、11、高压腔6、套筒7、冲砂齿8、搅拌喷嘴12和导向接头10组成,其组装关系如下:导向接头10通过焊接与高压腔6相连接;高压腔6上、下端内圆面分别以螺纹与高压喷嘴4和搅拌喷嘴12相连接,在高压腔6与高压喷嘴4和搅拌喷嘴12之间分别设置有铜垫片5、11;外筒2上、下端内圆面分别以螺纹与喉道扩散管1和高压腔6的外圆面相连接,在喉道扩散管1和高压腔6的凹槽内分别设置有O形密封圈3、9,;套筒2与冲砂齿8通过焊接相连接,套筒2以螺纹与高压腔6相连接。其中外筒2侧面的圆周管壁上设计有孔道;喉道扩散管1为内径从下到上由细变粗的细管体,喉道扩散管1的上端与1.5in连续油管(返出液管)相连接;导向接头10上端以螺纹与另一个1.5in连续油管(动力液管)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80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