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自动记页书本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8329.3 | 申请日: | 2012-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3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杨 |
主分类号: | B42D1/00 | 分类号: | B42D1/00;B42D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6200 ***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书本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书本,尤其涉及在每次翻阅时会自动记录下翻阅结束位置的可自动记页书本。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书签和带自动书签的书本,基本采用带有弹力的书签,在翻阅时靠自动书签的弹力把其送到所需位置,因此翻阅时书页会因为自动书签的弹力而受阻,翻阅不便,加之此类自动书签会有一部分暴露在书本外,影响美观,暴露在书本外的自动书签部分在运输、携带时也容易遭到损坏,并且自动书签部分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翻阅顺畅、美观、运输和携带时不易损坏的,并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可自动定位读者翻阅结束位置的可自动记页书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第1方面的可自动记页书本,该可自动记页书本包括:含有书页的书本主体,书本主体中书页的数量大于两张,其中,在书页的地脚或天头或切口位置开有贯穿两张以上书页的通孔;该通孔用于与现有的绳带类书签(如:书签绳、书签带等)配合使用,可自动定位读者翻阅结束位置。
按照这种结构,将绳带类书签从通孔中穿过并在通孔外留有适当长度的剩余,这样随着每次翻开开有通孔的书页时,绳带类书签会从所翻的开有通孔的书页的通孔中退出,绳带类书签在通孔外的剩余部分就会停留在对开页之间,记录下阅读位置,便于下次阅读,其开在地脚或天头或切口位置的通孔不会影响到版心的内容。
按照本发明第2方面的可自动记页书本,该可自动记页书本包括:含有书页的书本主体和书签体,书本主体中书页的数量大于两张,书签体一端与书本主体相连接,其中,在书页的地脚或天头或切口位置开有贯穿两张以上书页的通孔,通孔的形状、大小与书签体相匹配。
按照这种结构,将书签体从通孔中穿过并在通孔外留有适当长度的剩余,这样随着每次翻开开有通孔的书页时,书签体会从所翻的开有通孔的书页的通孔中退出,书签体在通孔外的剩余部分就会停留在对开页之间,记录下阅读位置,书本主体自带的书签体与通孔匹配性更高,使用更方便,书签体连接在书本主体上,不会脱落,不会丢失,其开在地脚或天头或切口位置的通孔不会影响到版心的内容。
按照本发明第3方面的可自动记页书本,在第2方面的发明结构中,所述书签体设置为透明体;
按照这种结构,读者可透过透明的书签体看到阅读内容,透明的书签体不会因其位置不当时而遮挡到读者的视线,避免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不便。
按照本发明第4方面的可自动记页书本,该可自动记页书本包括:含有书页的书本主体,书本主体中书页的数量大于两张,其中,在书页的地脚或天头或切口位置开有贯穿两张以上书页的通孔,所述书本主体中设有与通孔形状、大小相匹配的书签体,书签体从通孔中穿过,书签体两端与书本主体相连接。
按照这种结构,随着每次翻开开有通孔的书页时,因为开有通孔的书页有书签体能够穿过的通孔,翻阅时开有通孔的书页会从对开页之间书签体的一侧翻动至另一侧,由于书签体从通孔中退出容易退回难的原理,合上书本主体时,对开页之间的书签体就会停留在合上的对开页之间,可以达到向左翻阅或向右翻阅都会记录下阅读位置,便于下次阅读,书本主体自带的书签体与通孔匹配性更高,使用更方便,书签体连接在书本主体上,不会脱落,不会丢失,其开在地脚或天头或切口位置的通孔不会影响到版心的内容。
按照本发明第5方面的可自动记页书本,在第4方面的发明结构中,所述书签体设置为透明体;
按照这种结构,读者可透过透明的书签体看到阅读内容,透明的书签体不会因其位置不当时而遮挡到读者的视线,避免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不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图2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是图4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图5的书本主体对开示意图。
书本主体1、书签体2、通孔3、地脚5、天头6、切口7、书页8、版心9、绳带类书签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结构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可自动记页书本,包括含有书页8的书本主体1,书本主体1中书页8的数量大于两张,其中,在书页8的地脚5位置开有贯穿两张以上书页8的通孔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杨,未经李志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83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袋内部加热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分体式变压器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