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筋重力式挡土墙抗震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9576.5 | 申请日: | 2012-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1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经;曲宏略;陈强;马洪生;庄卫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张澎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力 挡土墙 抗震 构造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具体涉及支护路基挡土墙构造物。
背景技术
挡土墙是指支护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在挡土墙横断面中,与被支护土体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墙背;与墙背相对的、临空的部位称为墙面;与地基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基底;与基底相对的、墙的顶面称为墙顶;基底的前端称为墙趾;基底的后端称为墙踵。根据挡土墙的设置位置不同,分为路肩墙、路堤墙、路堑墙和山坡墙等。设置于路堤边坡的挡土墙称为路堤墙;墙顶位于路肩的挡土墙称为路肩墙;设置于路堑边坡的挡土墙称为路堑墙;设置于山坡上,支护山坡上可能坍塌的覆盖层土体或破碎岩层的挡土墙称为山坡墙。根据挡土墙稳定的机理不同,挡土墙又有很多形式,主要有重力式挡土墙、锚碇板式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等。
重力式挡土墙指的是依靠墙身自重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在土建工程中,经常用挡土墙来支挡上下高差的土体,而重力式挡土墙是用得较多的一种形式,包括了仰斜式、俯斜式、衡重式等。一般来讲,此种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偏于保守的不少;但也有因考虑不周而导致挡墙倒塌,甚至连地基发生整体滑动或因发生滑坡而被推倒的情况。目前常见的重力式挡土墙的主要缺点是:截面大、垮工数量多、施工进度慢等,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地震高烈度地区抗震性能差,此次汶川地震造成了地震山区大量重力式挡墙破坏,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现行对增加重力式挡墙的抗倾覆(抗震)能力设计主要是采用增大挡墙截面,从而增大挡墙自重来抵抗地震力,但使得圬工数量增多,提高了挡墙的造价,不经济。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加筋重力式挡土墙抗震构造,使之能克服现有技术的以上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手段实现的。
一种加筋重力式挡土墙抗震构造,包括墙面、墙体和墙背、基底,其特征在于,墙背置有连接结构和一拉筋装置,所述拉筋装置一端通过连接结构与墙背连接,其余部分伸入被支护的土体内,与支护土体连为一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重力式挡墙背后设置了拉筋装置,该拉筋装置伸入墙后,使其与墙后填土共同作用,大大提高重力式挡土墙抗倾覆能力,从而满足抗震要求。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对比,在同样地震作用下,重力式挡墙已产生了倾覆破坏,而相同截面的重力式加筋挡土墙影响较小,倾覆位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地震基本烈度9度为例,加筋重力式挡土墙墙顶位移与普通重力式挡土墙相比减小48.95%。而且无须以增大挡墙截面来增加重力式挡墙的抗倾覆(抗震)能力,当然也不会增加使用的圬工数量,大大降低了挡墙的造价,经济实用,推广起来非常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加筋重力式挡土墙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拉筋装置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加筋重力式挡土墙网状土工格栅方案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滑动楔体受力分析图。
图5是本发明加筋重力式挡土墙土楔体力多边形。
具体实施方式
在解决上述实际问题中,本发明采用以下具体的技术措施:
拉筋装置是多个拉筋条分别与墙相连:墙背内安装有钢筋,所述的拉筋条的连接结构固定在钢筋上与墙背相连,并用沥青封闭防腐。拉筋装置为网状土工格栅:墙背内安装有钢筋,网状土工格栅的连接结构固定在钢筋上从而与墙背相连。拉筋装置还可为土工织物或土工筋带:墙背内安装有钢筋,土工织物或土工筋带的连接结构固定在钢筋上从而与墙背相连。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加筋重力式挡土墙,包括墙面1、墙体2和墙背3、基底6,所述的墙背3中内固定安装有钢筋条。拉筋装置4是由多个拉筋条组成,一端固定在钢筋条上从而与墙背3相连,其余部分伸入被支护土体5内,与支护土体5连为一体,上述多个拉筋条彼此平行,并且多个拉筋条与基底6平行安装。拉筋条还可以在制作上述重力式加筋挡土墙浇筑同时,将其预埋在挡墙中,跟挡墙同时浇筑,而拉筋条与被支护土体5的连接方法还可灵活应用现有的技术进行连接。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95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种养一体大棚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集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