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燃机及其活塞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50653.9 | 申请日: | 2012-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3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汉如;付艳丽;魏顺冬;汪承红;钱文娟;吕林;汪祥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3/22 | 分类号: | F02F3/22;F02F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赵百令;刘大玲 |
地址: | 24306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及其 活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燃机及其活塞。
背景技术
活塞是在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压缩机和泵等机械装置内沿其缸体轴线往复运动的机械零件。活塞有圆盘形、圆柱形和圆筒形3种形式。内燃机包括柴油机和汽油机,其内部活塞在高温高压燃气的推动下做功。
活塞是活塞式内燃机中工作最严酷的零件,随着发动机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活塞和气缸盖的余隙也趋于变小,为保证气缸内空气的品质,尽可能多的排出废气,目前的发动机一般都存在气门重叠,在进气门提前打开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进气门和活塞的干涉情况,导致进气门折断,也就是进气门与活塞的“撞顶现象”,为避免该情况出现,目前,大多数发动机的活塞顶上都相应设计了进气门坑。
在内燃机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发动机缸内制动的情况,由于需要强制打开排气门,使缸内压缩气在不燃烧的情况下直接排出,而此时活塞仍处于上行状态,同样会发生排气门和活塞的干涉,导致排气门受损弯曲甚至折断,发生排气门与活塞的“撞顶现象”。
因此,如何避免排气门与活塞发生“撞顶现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活塞,该活塞不易与排气门发生“撞顶现象”。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活塞的内燃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活塞,包括活塞本体,所述活塞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避让排气门的排气门避阀坑。
优选地,所述活塞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冷却所述活塞本体的内冷油道。
优选地,所述内冷油道包括环向设置于所述活塞本体上的环形油道和分别与所述环形油道连通的进油油道和出油油道。
优选地,还包括连通所述内冷油道与所述活塞的连杆腔的辅助油道。
优选地,所述辅助油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环形油道上。
优选地,所述辅助油道与所述连杆腔的顶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活塞本体的顶部直径小于底部直径。
优选地,所述活塞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避让进气门的进气门避阀坑。
优选地,所述活塞本体为铝合金活塞本体。
一种内燃机,包括气缸和设置于所述气缸内的活塞,所述活塞为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活塞。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内燃机及其活塞,当发动机缸内制动时,强制打开排气门排出缸内压缩气,活塞仍处于上行状态,由于活塞本体顶部设置有排气门避阀坑,使排气门和活塞相互不发生干涉,有效的避免了排气门与活塞发生“撞顶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活塞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活塞的内冷油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活塞的辅助油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及其活塞,以避免排气门与活塞的“撞顶现象”。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活塞的俯视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塞,包括活塞本体,活塞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避让排气门的排气门避阀坑1。
本发明提供的活塞,当发动机缸内制动时,强制打开气缸的排气门排出缸内压缩气,活塞仍处于上行状态,由于活塞本体顶部设置有排气门避阀坑1,使排气门和活塞相互不发生干涉,有效的避免了排气门与活塞的“撞顶现象”的发生。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活塞的内冷油道示意图。
为了冷却活塞,降低其在运行时产生的高温,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活塞中,活塞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冷却活塞本体的内冷油道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06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安规陶瓷电容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独石积层电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