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公交车到站时间实时预测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56952.3 | 申请日: | 2012-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8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孙玉砚;孙利民;周新运;刘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8G1/123 | 分类号: | G08G1/123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 |
地址: | 1000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交车 到站 时间 实时 预测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公交车到站时间实时预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位于公交车上的智能采集模块(4),预测处理模块(2),显示模块(1),
所述智能采集模块(4),用于采集公交车实时的位置信息,并将此位置信息通过3G网络(3)传送给预测处理模块(2);
所述预测处理模块(2),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位置信息建立路段耗费时间模型,预测每个路段的公交车到站时间,并将公交车到站时间信息通过3G网络发送给显示模块;
所述显示模块(1),用于显示接收到的公交车到站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交车到站时间实时预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采集模块(4)包括GPS模块(6),3G无线模块(5)、WiFi无线模块(8)、处理器模块(7)和电源模块(8);
所述GPS模块(6),用于感知公交车地理位置信息并传送给处理器模块(8);
所述3G无线模块(5),用于受处理器模块(8)控制并传输公交车信息和位置信息给预测处理模块(2);
WiFi无线模块(8),用于由处理器模块(7)控制,与显示模块(1)通信;
处理器模块(7),用于获取所搭载的车辆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并传送到3G无线模块(5)和WiFi无线模块(8);
电源模块,用于给GPS模块(6)、3G无线模块(5)、WiFi无线模块(8)、处理器模块(7)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公交车到站时间实时预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处理模块(2)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接收终端和一个时间预测服务器;
所述接收终端与所述时间预测服务器相连接,用于接收公交车信息和位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给所述时间预测服务器进行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并将预测结果发送到显示模块(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个接收终端负责一条或一条以上公交线路上运行的所有公交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块(1)包括智能公交站牌(1-2)和/或移动通信设备(1-1)。
6.一种公交车到站时间实时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公交车实时的位置信息并发送给预测处理模块(2);
步骤2:预测处理模块(2)根据接收到的位置信息建立路段耗费时间模型,预测每个路段的公交车到站时间,将公交车到站时间通过3G网络发送给显示模块(1);
步骤3:显示模块(1)显示公交车到站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公交车到站时间实时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建立路段耗费时间模型和预测每个路段的公交车到站时间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进行所有公交线路的路段划分,即将线路上每两个相邻的站点划分路段,记录在每一个公共路段上运行的公交线路集合;
步骤2.2:根据公交车的位置信息历史数据对各路段耗费时间进行统计,即识别每辆公交车到达各个公交站点的时间,统计记录每辆公交车在每个路段上运行耗费的时间;
步骤2.3:以每辆公交车在每个路段上运行耗费的时间作为训练集,挑选特征路段,根据最大熵理论建立路段运行耗费时间的模型。
步骤2.4:根据所有公交车的汇报数据,根据实时的公交车位置数据统计前一时间周期内公交车到站情况,并计算公交车在前一路段所耗费的时间;
步骤2.5:计算当前时间周期每个路段的特征信息,利用路段耗费时间模型,计算预测下一个时间周期每个路段公交车运行耗费的时间;
步骤2.6:周期性的选择一个站点,获取经过该站点的公交线路集合,挑选每个线路距离该站点最近的公交车;
步骤2.7:计算挑选出的公交车到达该站点需要经过的路段,根据预测的路段耗费时间计算该公交车到达站点的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任一所述的公交车到站时间实时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到的公交车实时的位置信息发送给预测处理模块(2)的发送周期为至少十五秒。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任一所述的公交车到站时间实时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周期为至少一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695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形光子晶体结构、发光二极管元件以及光电转换元件
- 下一篇:钢丝轧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