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泥鳅的饲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59402.7 | 申请日: | 2012-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6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纪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句容市创新果业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23K1/18;A23K1/14;A23K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云 |
地址: | 212403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白***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泥鳅 饲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泥鳅的养殖技术,具体说是一种泥鳅的饲养方法。
背景技术
泥鳅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泥鳅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即和其它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该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但是现在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经常不能准确的把握喂养量,投料量多了,会造成饵料的浪费,从而增加饲养成本;投料量少了,泥鳅又长不大,势必会影响泥鳅的卖相,从而减少经济收入。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饲养简便、能准确判断泥鳅饵料用量并且能提高泥鳅长势的泥鳅的饲养方法。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泥鳅的饲养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每天投饵料四次,投饵料时根据水温进行调节,当水温高于15℃时,按泥鳅苗重的3-4%投饵料;当水温高于25℃时,按泥鳅苗重的8-15%投饵料;当水温低于12℃或者高于30℃时,停止投饵料;
2)每隔10-15天用膨化料测试并判断按照步骤1)的饲养方式是否超标,当膨化料在1-1.5小时内吃完的,说明投放的饵料用量达标;当膨化料在0.5-1小时内吃完的,说明投放的饵料用量少了,下次投饵料时要增加饵料的用量;当膨化料在2小时以上吃完的,说明投放的饵料用量多了,下次投饵料时要减少饵料的用量。
步骤2)中,当膨化料在0.5-1小时内吃完的,下次投饵料时,饵料的用量在原有投放量上增加1-2%(重量)。
步骤2)中,当膨化料在2小时以上吃完的,下次投饵料时,饵料的用量在原有投放量上减少1-2%(重量)。
所述饵料包括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
所述动物性饲料包括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植物性饲料包括麦麸、米糠、豆渣、饼粕中的一种或几种。
当水温低于15℃时,动物性饲料占饵料总重量的30-40%、植物性饲料占饵料总重量的60-70%;当水温高于25℃时,动物性饲料占饵料总重量的50%、植物性饲料占饵料总重量的50%。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定期监控泥鳅饵料用量,并且能准确的判断出饵料投放的是否合适,从而能减少饵料的浪费,降低饲养成本,通过对饵料用量的判定,还能提高泥鳅的长势,缩短泥鳅上市的时间,从而能提高经济收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泥鳅的饲养方法,该方法为:首先每天分上午八点、十二点、下午四点和七点四次投饵料,投饵料时根据水温进行调节,当水温高于15℃时,按泥鳅苗重的3%投饵料;当水温高于25℃时,按泥鳅苗重的8%投饵料;当水温低于12℃或者高于30℃时,停止投饵料;然后再每隔10天用膨化料测试并判断按照上述饲养方式是否超标,当膨化料在1-1.5小时内吃完的,说明投放的饵料用量达标;当膨化料在0.5-1小时内吃完的,说明投放的饵料用量少了,下次投饵料时,饵料的用量在原有投放量上增加1%(重量);当膨化料在2小时以上吃完的,说明投放的饵料用量多了,下次投饵料时,饵料的用量在原有投放量上减少1%(重量)。
上述饵料由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组成,其中动物性饲料包括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中的任一种;植物性饲料包括麦麸、米糠、豆渣、饼粕中的任一种。并且当水温低于15℃时,动物性饲料占饵料总重量的30%、植物性饲料占饵料总重量的70%;当水温高于25℃时,动物性饲料占饵料总重量的50%、植物性饲料占饵料总重量的50%。
膨化料采用的是山东东平湖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句容市创新果业专业合作社,未经句容市创新果业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594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