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60461.6 | 申请日: | 2012-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7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萧原坤;赖建璋;林牧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冯志云;吕俊清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池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世界各地的原油存量逐年的减少,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为了解决能源耗竭的危机,各种替代能源的发展与利用均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政策之一。随着环保意识抬头,传统的车辆载欲摆脱汽油的使用,而改为采用电池做为其动力来源。
在一般的电动载具中,为求高效能,电池模块中的电池常常需要在高容量比率(C-rate)的情形下进行充放电,因而产生瞬间的高废热。然而,在空间尺寸、防水及防尘的规格限制下,无法使用风扇或其它的散热装置将电池模块外部空气导入电池包内进行散热。
并且,在自然对流的散热情形下,大部分的电池废热并无法有效的移除,造成电池模块的温度快速上升。一般而言,目前最常用于电池模块中的电池为锂电池,而若在高温下运作,容易缩短电池寿命甚至直接造成电池无法工作,更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电池爆炸与起火。
综上所述,如何提升电池模块的散热效能实为相关领域中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块,特别是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电池模块,以帮助电池模块散热,从而克服现有技术所遭遇到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其可根据各种不同散热需求或应用环境快速地置入适当的散热结构,而无须改变电池的排列。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一种电池模块包含一框架、至少一第一电池阵列、至少一第二电池阵列、至少一散热结构插槽以及至少一可模块化散热结构。第一电池阵列容设于框架中,且第一电池阵列包含多个第一电池,这些第一电池大致上沿着一第一方向排列。第二电池阵列容设于框架中,且第二电池阵列包含多个第二电池,这些第二电池大致上沿着上述第一方向排列。散热结构插槽夹设于第一电池阵列及第二电池阵列之间。可模块化散热结构依散热需求插设于散热结构插槽中并热接触于第一电池及第二电池,其中可模块化散热结构包含一储热式散热结构、一鳍片式散热结构、一流道式散热结构或一外部导热式散热结构。
通过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可在电池模块中直接置入一散热结构,以直接对电池进行储热或导热等散热机制。此外,由于上述散热结构地插设于散热结构插槽中,因此,使用者可根据不同的散热需求或应用环境快速地置入所需的散热结构,而无须更改电池阵列。
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发明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所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外观立体图。
图2所示图1的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内部立体图。
图3所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外观立体图。
图4所示图2的实施方式的一散热机制的示意图。
图5所示图2的实施方式的另一散热机制的示意图。
图6A所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可模块化散热结构的立体图。
图6B所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可模块化散热结构的立体图。
图6C所示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可模块化散热结构的立体图。
图7所示图2的可模块化散热结构与第一电池或第二电池的局部主视图。
图8A所示依据图7的实施方式的温度上升速率的一比较图表。
图8B所示依据图7的实施方式的温度上升速率的另一比较图表。
图9所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内部立体图。
图10所示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内部立体图。
图11所示依据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内部立体图。
图12所示图11的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3所示依据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剖面图。
图14所示依据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散热结构插槽
200:可模块化散热结构
202:表面
204:表面
210:第一散热槽
210a:第一散热槽
210b:第一散热槽
220a:第二散热槽
220b:第二散热槽
230:鳍片
240:穿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04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