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器件焊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64702.4 | 申请日: | 2012-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8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1/02 | 分类号: | B23K31/02;B23K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王庆龙 |
地址: | 037038***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器件 焊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器件焊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机车或一些控制装置的电气屏柜内往往需要放置大量的电气元器件,因此,电气屏柜柜体内需要焊接支撑架、扎线板和C型槽等零部件来支撑这些电气元器件及固定走线。装配电气屏柜时焊接工人根据零部件在电气屏柜上的相对位置进行焊接定位。一般,电气屏柜柜体和零部件都采用钣金材质。
目前,电气屏柜柜体上零部件的焊接定位方法为:
1、设计人员设计电屏柜组装图时,在图纸的相应位置标注出焊接零部件(如:支撑架、扎线板、C型槽等,下称子件)相对于电屏柜柜体(下称焊接主件)的位置尺寸;
2、焊接工人借助测量工具,按照组装图上标注的位置尺寸,逐一标记出每个子件在主件上的实际焊接位置;
3、焊接工人根据主件上的焊接标记,将子件焊接到主件的相应位置。
可见,现有定位方法难以保证定位精度,当焊接件很多时标记焊接位置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组装图纸上的大量尺寸也给焊接工人的操作带来不便,容易引起误操作影响焊接质量。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器件焊接方法,用于在焊接过程中实现精准的焊接定位,提高焊接效率和焊接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器件焊接方法,包括:
在加工焊接主件时,根据所述焊接主件的设计图纸上标明的焊接子件的焊接位置信息,在所述焊接主件上加工出对应的焊接凹槽;
根据所述焊接主件的设计图纸上标明的焊接子件的标号,将对应所述标号的焊接子件插设在对应的焊接凹槽中进行焊接,完成将所述焊接子件焊接到所述焊接主件上。
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在加工所述焊接子件时,在所述焊接子件上加工出对应的焊接凸起;对应地,所述根据所述焊接主件的设计图纸上标明的焊接子件的标号,将对应所述标号的焊接子件插设在对应的焊接凹槽中进行焊接包括:
根据所述焊接主件的设计图纸上标明的焊接子件的标号,将对应所述标号的焊接子件的焊接凸起插设在对应的焊接凹槽中进行焊接。
所述焊接主件为钣金件。
所述焊接子件包括支撑架、扎线板和C型槽之一或其组合。
采用数控或激光下料机的加工方法加工所述焊接主件和所述焊接子件。
本发明提供的器件焊接方法,采用了在主件上设置凹槽,同时,利用数控或激光加工方式保证定位精度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靠工人借助测量工具手工定位的焊接方法,可以提高定位精准度、节省时间、减少因操作不便带来的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器件焊接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焊接主件上加工了焊接凹槽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焊接子件C型槽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焊接子件扎线板的示意图;
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焊接子件支撑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完成焊接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器件焊接方法。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器件焊接方法流程图,请参考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器件焊接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在步骤11中根据焊接主件设计图纸上标明的焊接子件的焊接位置信息在焊接主件上加工对应子件的焊接凹槽,接着在步骤12中根据焊接主件的设计图纸上标明的焊接子件的标号,将对应标号的焊接子件插设在对应的焊接凹槽中,最后在步骤13中焊接工人完成将焊接子件焊接到焊接主件上的焊接操作。下面结合附图2-4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焊接主件上加工了焊接凹槽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在加工焊接主件1时,根据焊接主件1设计图纸(未示出)上标明的焊接位置信息,在焊接主件1上加工出了C型槽焊接凹槽2、扎线板焊接凹槽3、支撑架焊接凹槽4,焊接主件为钣金件。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焊接子件C型槽的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焊接子件扎线板的示意图,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焊接子件支撑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焊接子件可以是图3a、3b、3c所示的焊接子件C型槽5、扎线板6、支撑架7其中之一或者其任意组合,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焊接子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47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升降的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按压式液体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