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无线传感网的模型到代码的转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65165.5 | 申请日: | 201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1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岳书珍;岳文静;杨萌;张亚萍;孙万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9/44 | 分类号: | G06F9/4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无线 传感 模型 代码 转化 方法 | ||
1.一种面向无线传感网的模型语言到代码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创建统一建模语言模型
创建统一建模语言模型,首先是从整个系统的逻辑数据模型开始,然后通过全局信息需求视图来说明系统中所有基本数据实体及其相互关系,最后逐步构造整个模型;该方法所述的对系统对象的建模过程,认为在无线传感网中的节点是静态的;
步骤2、检查统一建模语言模型的正确性
首先通过建模工具中模型检查设置,用来检查访问问题,从模型菜单项目中找出模型中的问题和不一致性,然后寻找不同包的两个类之间存在关系时发生的问题,最终将发现的错误写入日志报告,所发现的错误包括序列框图或协作框图中的消息与操作不映射,以及序列框图或协作框图中的对象与类不映射;
步骤3、设置访问者,定义映射规则
步骤4、访问模型
用访问者来访问模型,边访问边对照映射规则进行到代码的转换,最终获得目标语言框架模型;
步骤5、代码生成
代码生成的过程为:首先访问者访问模型,然后边读模型边根据映射规则进行转化,最终生成目标代码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无线传感网的模型语言到代码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访问者的访问方法,采用的是基于访问者的方式进行转换;访问者主要负责访问模型的内部,在访问模型的同时写代码到文本输出流,实现模型到代码的转化;访问者首先利用一系列的类来建立系统的统一建模语言模型,然后提供一个模型的内部表示并加上一些操控模型的预先定义函数,实现面向对象的框架,最后通过操控模型的预先定义函数和一个访问机制来产生代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无线传感网的模型语言到代码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模型到代码的映射规则,统一建模语言模型中描述的类、属性、操作的概念与目标代码中的相应概念直接对应,其中的关联、聚集、依赖、泛化关系分别对应的转化方法如下:
31)所述映射规则中的关联关系对应的转化方法为:首先将统一建模语言模型中两个类的关联端及关联产生的属性作为源对象,目标对象就是代码模型中的类、属性和方法,实现统一建模语言表示的对象间的关联;然后将关联关系及其属性分配到相关联的类中;所述关联关系是指类与类之间的关系,由关联产生的属性作为相应类中的属性,而且每个类还包含引用属性,通过该属性可以访问相关联的类;
32)所述映射规则中的聚集关系对应的转化方法为:首先把聚集两端的类分别映射为对应的代码类对象,然后在目标代码模型中表示出整体类添加对部分类的引用;
33)所述映射规则中的泛化关系对应的转化方法为:在转换时将父类的属性转换为目标子类的属性,变换的源对象为父类的属性,目标对象为子类的属性,所述泛化关系具体含义为继承,子类继承父类的所有属性,变换初始条件为子类与父类之间存在继承关系,变换内容是把源对象的属性转换成目标对象的属性;
34)所述映射规则中的依赖关系对应的转化方法为:将模型中依赖关系表示为类的属性,同时把被依赖类的对象转换为依赖对象的一个引用属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无线传感网的模型语言到代码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访问模型,其访问的步骤为:
41)根据当前的模型状态以及映射规则,选择满足匹配条件的一组规则;
42)按调度机制从满足条件的一组规则中选择一条规则,找出下一步中执行的规则;
43)访问者访问,执行映射规则,生成目标代码元素,改变相应的模型和目标代码状态,并选择下一步中匹配的规则;
44)重复以上三步直至停止;
45)生成完整的目标代码,保存转换记录,记录转换过程中的转换步骤和错误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516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