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及制备方法和制备含磷氧化铝成型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67855.4 | 申请日: | 201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83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曾双亲;杨清河;李丁健一;刘滨;孙淑玲;任亮;聂红;李大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24 | 分类号: | B01J20/24;B01J20/30;B01J32/00;B01D5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合 氧化铝 成型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备含磷氧化铝成型物的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备的含磷氧化铝成型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氧化铝、特别是γ-氧化铝,因其具有较好的孔结构和耐热稳定性,以及较高的比表面积,故氧化铝成型物常用作干燥剂或负载型催化剂的载体。通过向氧化铝成型物中引入磷元素可以对氧化铝的性质进行调变,以使其满足特定场合的要求。例如,采用含磷氧化铝成型物作为载体制备加氢精制催化剂,能够对催化剂的加氢精制性能进行调变。
含磷氧化铝成型物可以通过将水合氧化铝与水、胶溶剂以及任选的助挤剂混合,并将混合物先后进行成型、干燥和高温焙烧得到氧化铝成型物,然后用含有含磷化合物的溶液浸渍成型物并接着进行干燥和焙烧而制得;还可以通过将水合氧化铝和含磷化合物与水、胶溶剂以及任选的助挤剂混合,将混合物先后进行成型、干燥和高温焙烧而制得。
经干燥而未经高温焙烧的成型物(即,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在用作负载型催化剂的载体通过浸渍的方法负载具有催化作用的活性成分、或者用作干燥剂时,易于发生溶解、粉化和孔道崩塌的现象,从而使成型物失去形状,因此仅经干燥而未经高温焙烧的成型物不能直接作为干燥剂或者作为浸渍用载体,必须经历一个高温焙烧的过程才能作为干燥剂或者作为浸渍用载体。
并且,通常使用酸(例如:硝酸、柠檬酸、草酸、乙酸、甲酸、丙二酸、盐酸和三氯乙酸)作为胶溶剂,酸的存在一方面易于腐蚀成型设备,另一方面在干燥和焙烧过程中释放大量酸性气体,既对操作人员的健康不利,也不利于环境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在制备含磷氧化铝成型物时必须使用胶溶剂,且未经焙烧的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强度保持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具有良好的强度保持率,即使在溶液中进行长时间浸泡也不会或基本不会出现溶解、粉化和孔道崩塌的现象。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含磷氧化铝成型物的方法,该方法不使用胶溶剂。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未经高温焙烧的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在吸附过程中和浸渍过程中易于出现溶解、粉化和孔道崩塌,进而丧失形状的原因可能是:未经高温焙烧的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含有胶溶剂,所述胶溶剂的主要作用为使作为原料的各种粉体粘结在一起,然而在吸附和浸渍过程中,由于胶溶剂溶解,从成型物中大量流失,进而使成型物出现溶解、粉化和孔道崩塌现象,最终丧失形状。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含磷水合氧化铝的成型过程中,不使用胶溶剂,同时引入纤维素醚,如此制备的成型物即使不进行高温焙烧,也具有良好的强度保持率,即使在浸渍液中进行长时间浸渍也不会或基本不会出现溶解、粉化和孔道崩塌的现象,并且该成型物还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该成型物由含有至少一种水合氧化铝、至少一种含磷化合物和至少一种纤维素醚的原料制成,该成型物的吸水率为0.4-1.5,δ值为10%以下,Q1为12N/mm以上,其中,
Q1为未经水浸泡的成型物的径向压碎强度,以N/mm计,
Q2为经水浸泡30分钟并在120℃干燥4小时后的成型物的径向压碎强度,以N/mm计。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由含有至少一种水合氧化铝、至少一种含磷化合物和至少一种纤维素醚的原料制备成型体,并将所述成型体进行干燥。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含磷氧化铝成型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的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进行焙烧。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含磷水合氧化铝成型物或由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含磷氧化铝成型物作为干燥剂或者作为负载型催化剂的载体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78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塔机臂架下弦
- 下一篇:一种用于伸缩臂吊装车的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