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用途挤菜汁套盒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68156.1 | 申请日: | 2012-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0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顾湘;王安琪;方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A47J43/00 | 分类号: | A47J43/00;A47J4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4 | 代理人: | 刘荣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途 菜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套盒,特别是一种用来挤压菜汁的多用途套盒。
背景技术
饺子、包子和凉拌蔬菜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食,我国人民饮食凉拌蔬菜或包子、饺子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凉拌蔬菜的制作方法一般都是将新鲜蔬菜择干净,然后洗净切好,先放入开水中快速过水、然后捞起、挤干菜里面的水分再放入各种佐料拌匀即可食用。另外制作饺子或包子的蔬菜馅时,无论包子还是饺子,常见的馅料只有几种,其中动物性来源的是猪、牛、羊肉、鸡蛋和虾肉等;植物性来源的是韭菜、白菜、芹菜、茴香和胡萝卜等。这些原料本身营养价值都很高,互相搭配也有益于营养平衡。但在现实中,为了让馅料香浓味美,人们总会多放肉馅,少放蔬菜,避免产生太“柴”的感觉,一般都是将新鲜蔬菜等切好或剁好,先放少许盐,然后挤干菜里面的水分,再放入肉等其他各种佐料搅拌均匀。在制作时,将菜中的水分挤出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过去传统挤菜汁做法大多是用专门的纱布先包裹住切或剁好的蔬菜,然后用力挤压纱布包,使菜汁通过纱布中的空隙流出,达到挤干菜中水分的目的。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和生活节奏的变快,社会供应日用品的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城镇人们现多为购买现成做好的服装衣物,因此市面上一般商店都很少再有纱布卖,也很少有专门用于挤菜汁的其他用具,所以大多数城市居民,当需要挤菜汁时,就只能用双手握住菜使劲挤。由于现在城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减少,多数家庭多为夫妻两个带一到两个子女的小家庭,且独立居住于单元居室内,与其他住户相对独立,因此家庭中年轻或年老的女性,干家务时一般也无人能帮忙,她们手挤菜汁很费力,也不能完全按要求将菜中水分都挤出,以至影响食品的口味和质量。但目前市面上用来挤菜汁的专门用具的结构比较复杂,用途也很单一,所以急需开发和设计出能适合于挤菜汁的多用途的厨房用具,以满足和方便广大市民的现代日常生活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省时省力的多用途挤菜汁套盒。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用途挤菜汁套盒,至少包括外盒以及与外盒匹配的盒盖,所述外盒内安装有中盒,中盒的深度为外盒深度的2/3~3/4,中盒底部具有过滤网状的结构,中盒的上端设有内盒,内盒的下部与中盒的下部互相贴合,外盒、中盒以及内盒上端开口的边沿上均设置有凸缘,外盒上的凸缘与其侧壁垂直,中盒上的凸缘具有向下的卷边,通过卷边悬挂在外盒的凸缘上,内盒的凸缘上设有两左右对称的凸出的吊耳。
所述外盒为上端开口的规则的圆柱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中盒和内盒开口的形状与外盒开口的形状一样,中盒的深度为外盒深度的2/3,中盒通过不锈钢薄板冲压成型,盒体中部和底部具有镂空状的孔眼结构,孔眼的直径为0.5~1mm,所述中盒下部与内盒下部之间的间隙为2.5~3.5mm。
盒盖的形状与内盒开口的形状相同,并且盒盖的边沿与内盒的边沿相互配合,起到封闭的作用,盒盖顶部的中间位置设有两个通孔A,通孔A的孔径大于人手指的尺寸。
吊耳与内盒为一体成型,吊耳的中间位置上设有圆形或条形的通孔 B。
外盒和内盒采用塑料注塑成型或不锈钢、铝合金薄板冲压成型。
本发明相比于以前的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结构简单,操作起来也很方便,并且便于普通人群使用。
2.本发明提供的多用途挤菜汁套盒可以很好地进行多种不同组合,进行各种不同功能的使用,既可以用来挤菜汁,也能够用来将清洗后的蔬菜沥水晾干,还可以作为保存食物或者容器,一物多用。
3.本发明所提供的产品,加工简单,制造成本较低,经济实惠,该产品的消费对象针对所有的人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滤网的全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附图中:1-外盒;2-盒盖;3-中盒;4-内盒;5-吊耳;6-通孔A;7-通孔B;8-孔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81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