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自动测试仪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69383.6 | 申请日: | 2012-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8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郭露村;李恺;耿龙兴;史东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60 | 分类号: | G01N3/6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材料 抗热 自动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测试技术领域的装置,特别是一种测试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抗热震性能是指材料承受温度急剧变化而不致破坏或失效的能力。陶瓷材料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冲击,因此抗热震性是陶瓷材料的一个重要的性能,它成为陶瓷众多优异性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制约因素,也是决定陶瓷材料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陶瓷抗热震性能的因素比较复杂,虽然对其抗热震性有一定的理论解释,但是尚不完善,至今还未建立一个反映材料实际抗热震性能的评价方法。因此,对抗热震性能的评价主要依靠实验测定的方法。由于缺乏统一的测试评价方法,导致了现有的陶瓷抗热震性能测试仪存在一定的弊端。
目前抗热震性测试方法所存在首要的问题是急冷急热循环过程中需要反复手动放置试样,缺乏自动操作功能。二是的多次循环热震的连续性差,使得试验周期长,整个试验操作过程较为费时。三是试样在加热炉中的保温时间,热震过程中的急冷速度和冷却时间可控性差,导致了测试的数据可重复性差,降低了实验精度。四是热震急冷方式较为单一,适用范围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开发了一种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自动测试仪用来测试和表征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通过陶瓷抗热震性能试验,了解陶瓷材料经受热震后的失效特点以及对其构件使用可靠性和寿命的预测提供了条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自动测试仪,是包括:
支架4;
往复移动装置,用于运送陶瓷试验样品反复进出加热装置内部;
加热装置,用于加热陶瓷试验样品;
冷却装置,用于冷却被加热的陶瓷试验样品;
自动运行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往复移动装带动陶瓷试验样品反复进出加热装置的次数、频率、加热时间、冷却时间;
所述往复移动装置设置在支架上,往复移动装置一段设置有样品篮5,加热装置为中空结构,供样品篮5在往复移动装置的带动下进出加热装置内部,冷却装置位于加热装置的出口端。
所述往复移动装置包括升降杆1和升降驱动装置2,加热装置为加热器6、冷却装置为冷却液箱9和/或鼓风机10,所述升降驱动装置2设置在支架4上方,升降驱动装置2上连接有升降杆1,样品篮5设置在升降杆1下端,加热器6设置在升降驱动装置2下方,加热器6内部上下贯通,加热器6下方设有冷却液箱9,冷却液箱9侧方设有鼓风机10。
实施例中的为上下进出加热器的工作方式,也可以适当变换,改称水平进出加热器的工作方式。其所作改进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所述加热器6内包括外部的保温材料7和设置在保温材料7的内部加热体8。
所述加热器6内设有温度传感器12。
所述支架4上设有限位开关11。
所述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自动测试仪还包括控制箱3,自动运行控制装置设置在控制箱3内。
所述支架4上设有行程开关,行程开关包括正行程开关和负行程开关,用于控制升降杆1往复运动的行程。
一种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自动测试仪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测试样品放置在加热装置中的高温T2环境下加热时间t1的步骤;
将测试样品通过往复移动装置从加热装置移动到冷却装置的步骤;
将测试样品在冷却装置中的低温T1环境下冷却时间t2的步骤;
将测试样品通过往复移动装置从冷却装置移动到加热装置的步骤;
由自动运行控制装置控制往复移动装置带动试验样品反复进出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的次数、频率、加热时间t1、冷却时间t2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自动测试仪可自动、连续实现全部自动化精确控制,测试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测试效率,本发明对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拉杆升降速率、鼓风机功率、风速、冷却液温度等多项参数均可设定控制。测试准确性高,可以真实模拟陶瓷材料遭受的急剧温度变化,可以客观地制造陶瓷材料的开裂、剥落、断裂等状况。对评价陶瓷材料的热抗震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测试加热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测试加热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测试冷却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93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锁模机构
- 下一篇:植物纤维复合微发泡生物降解中空板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