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指纹显现喷碘剂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2133.8 | 申请日: | 201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8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郭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117 | 分类号: | A61B5/117;G01N21/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8 北京市西城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 显现 喷碘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痕量有机物定性检测的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指纹显现喷碘剂,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指纹、手印提取的指纹显现喷碘剂。
背景技术
指纹具有人各不同,终生不变和触物留痕的特点。科学正确地发现、提取、显现鉴定指纹对于开展侦查工作、惩治犯罪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指纹鉴定是进行个人识别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在法庭科学中用来查证、揭露和证实犯罪;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中,一些事故或自然灾害的受难者或死亡者,因伤势或其他原因用肉眼无法辨认时,提取他们的指纹,往往能提供确切的识别;同样的应用也可以在安防、安检和商务如自动门锁的开启、出入口管理和印章管理等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指纹技术正在和即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876年,法国医生Aubert发明了用碘显现指纹的技术,成为创立指纹显现法的第一人。从Aubert发现碘显现指纹的技术,指纹显现从最初单一而简单的方法,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门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专业技术。用碘显现指纹在大多数非金属类物体上都能应用,适于显现光滑纸张、蜡纸、复写纸、竹器、本色木、墙壁、塑料、细纱纺织品、玻璃等大多数渗透和非渗透的检材表面的新鲜或较陈旧的汗液油脂手印。碘熏对新鲜或较陈旧的手印均有效,并且不在承痕体上留痕,也不破坏原痕迹,不致损坏指纹和物体;可以反复多次进行熏染显现;还可在碘消失后改用其他方法显现,不影响效果。但是用碘熏法显现现场上的指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显现像墙壁、壁纸等一些特殊客体上的手印,用碘直接来熏显就显得不是特别的方便。1983年9月,德国人比杰尔和茨奥文提出来发明了液体喷碘剂,克服了碘熏法不适用于显现非渗透性客体表面上的无色手印的缺陷。1987年,出现了碘-苯并黄酮喷剂,其能够克服原方法在犯罪现场使用时经常会析出碘晶体的缺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郭威和陈蕊丽等发明了一种新型手印显现喷碘剂,并发表在2007年第4期出版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7-19页上,该新型手印显现喷碘剂包括正己烷300ml,二氯甲烷500ml,乙醚200ml,碘40-50g,二溴苯基荧光酮0.6-1.0g;新型喷碘剂对于瓷砖、涂料墙壁、壁纸等特殊客体上的手印,甚至对被水洗过的瓷砖上遗留的手印均有较好的显现效果,但是所述手印显现喷碘剂的稳定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指纹显现喷碘剂。所述的指纹显现喷碘剂稳定性好,对较陈旧的指纹以及瓷砖、涂料墙壁上的指纹均有良好的显现效果。本发明所述的指纹显现喷碘剂可以应用于犯罪现场以及事故现场中指纹的显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指纹显现喷碘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分:正己烷600-750mL,乙酸乙酯:300-450mL,碘:25-60g,苯基荧光酮:0.5-1.2g。
作为优选地,所述指纹显现喷碘剂由以下组分组成:正己烷600-750mL,乙酸乙酯:300-450mL,碘:25-60g,苯基荧光酮:0.5-1.2g。
作为优选地,所述指纹显现喷碘剂由以下组分组成:正己烷600-700mL,乙酸乙酯:350-450mL,碘:35-50g,苯基荧光酮:0.5-1.0g。
作为优选地,所述乙酸乙酯与正己烷的体积比为1∶1.6-1.8。
作为优选地,所述乙酸乙酯与正己烷的体积比:1∶1.72。
作为优选地,所述指纹显现喷碘剂由以下组分组成:正己烷632mL,乙酸乙酯:368mL,碘:42g,苯基荧光酮:0.8g。
作为优选地,所述苯基荧光酮选自2,3,7-三羟基-4,5-二溴-9-苯基6-荧光酮、2,3,7-三羟基-9-(4′-硝基)苯基荧光酮或邻-氯苯基荧光酮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地,所述苯基荧光酮为2,3,7-三羟基-4,5-二溴-9-苯基6-荧光酮。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指纹显现喷碘剂的用途,其用于指纹的显现。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指纹显现喷碘剂的使用方法,将所述的指纹显现喷碘剂盛装在喷雾容器中,对现场可疑的区域进行喷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未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21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