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控转塔冲床的液压缸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3711.X | 申请日: | 201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8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潘殿生;潘志华;厉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扬力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2/02 | 分类号: | B21D22/02;F15B15/14;F15B1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2512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控 冲床 液压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数控冲压机床的液压缸,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速数控转塔冲床冲压头驱动液压缸。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普通的机械式数控转塔冲床由于冲压速度慢、噪声大等缺点,逐渐有被液压式数控转塔冲床所取代趋势。由于技术条件和工业水平的限制,国产数控转塔冲床液压系统难以满足设计要求,生产厂家大多从德国某著名的液压公司进口数控转塔冲床液压系统。
高速数控转塔冲床的冲头在动作如下:快进(空进,无载荷)、工进(接触板料至切断板料)、快退(空退);在满足该三个工作流程的情况下,对速度要求也非常严格,最高工作频率达1000-1200次/分钟。
为满足以上工作要求,该著名液压公司的液压系统采用高、低压双联泵作为动力源,在二代产品中增加了蓄能器作为能源储备装置。系统具有流量大,冲压速度快的特点。系统中采用高压阀、低压阀进行高低压对快进、工进进行控制。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1)、油缸停止:高低压双联泵通过低压阀为蓄能器充液,充满后卸荷;
2)、油缸快进:蓄能器和高低压双联泵同时为油缸快进提供低压油;
3)、油缸工进:当模具接触到板料时,油缸自动从快进转为工进,高压泵为油缸工进提供高压油,低压泵为蓄能器充液。
4)、油缸快退:蓄能器和高低压双联泵同时为油缸快退提供低压油。
存在的问题是:
1)、采购成本高;目前,该公司的该产品在国际上处于垄断地位,价格由其控制,使得采购成本昂贵,最终导致整机成本增加;
2)、油路复杂,故障率高;由于采用双联泵、蓄能器三个“动力源”,这三个“动力源”的油路需要通过若干液压元件与主缸构成工作回路,使得整个油路特别复杂,故障率高;
3)、回油震动大,需要安装缓冲器;由于采用有大流量泵,使得回油流量大,容易在回程时产生较大的振动;
4)、流量大,需要采用大通径阀;高压泵输出高压小流量液压油,低压泵输出低压大流量液压油,需要大口径液压管路才能满足油路的需求;而液压管路口径大时,相应的设备成本、占用空间也高;
5)、能率低;采用了两个泵,使得整体运行的能耗大,能效转化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在满足三个工作流程、高频率工作要求的前提下,结构更加简单、能耗更低,且能取代进口产品的数控转塔冲床的液压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述液压油缸包括缸体和多台肩的活塞;
所述缸体包括工进油口、快进油口、快退油口、回油口和设在所述缸体内壁中部的一圈凸台;
所述活塞包括活塞体和设在所述活塞体下端的驱动杆,所述活塞体的顶端面外缘设有一圈上凸肩、底端面外缘设有一圈下凸肩。
所述上凸肩顶面与所述缸体内顶面之间构成工进油腔,所述工进油腔连接所述工进油口;
所述上凸肩的底面与所述凸台上端面之间构成快退油腔,所述快退油腔连接所述快退油口;
所述下凸肩的顶面与所述凸台下端面之间构成快进油腔,所述快进油腔连接所述快进油口;
所述下凸肩的底面与所述缸体内底面之间构成回油腔,所述回油腔连接所述回油口;
所述快退油腔和回油腔的工作面积之和大于所述工进油腔的工作面积;
所述快进油腔和工进油腔的工作面积之和大于所述回油腔的工作面积。
所述活塞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工进工作面积调整的活塞杆,所述缸体上端设有中孔,所述活塞杆与所述中孔通过油路密封件活动连接。
所述缸体具有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朝向缸体内腔的端面中间部分别设有突出于端面的锥形台。
所述缸体内壁中部的一圈凸台将所述缸体分为上腔和下腔;所述凸台的内径小于上腔和下腔的内径;
所述活塞体的上凸肩与所述上腔液密封配合、所述活塞体的下凸肩与所述下腔液密封配合、所述上凸肩与下凸肩之间的活塞体部分与所述一圈凸台液密封配合。
所述活塞体的上凸肩与下凸肩的上、下端面的外边缘均设有倒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扬力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扬力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37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