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隔板导轨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4508.4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1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田红旗;梁习锋;高广军;鲁寨军;许平;姚松;王中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7/12 | 分类号: | F16F7/12 |
代理公司: | 长沙丁卯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1 | 代理人: | 陈书诚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板 导轨 串联 多孔 固体 元件 撞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撞击吸能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将多个多孔固体元件串联起来吸收撞击能量的隔板导轨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单件的多孔固体元件在吸能装置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其平台力稳定,峰均比可观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包装工程等领域。以铝蜂窝元件为例,其具有的结构质量轻、刚度大、比吸能高的优良特性,成为碰撞吸能装置首选的元件之一。目前的蜂窝吸能装置,一般都采用单件的蜂窝芯材或与薄壁金属外壳组合组成。其不足之处:对于轨道列车及城轨车辆而言,很难依靠单件蜂窝元件实现巨大冲击动能的有效吸收。换句话说:单件的长大蜂窝元件或简单串联蜂窝元件容易失稳,而单件的短小蜂窝元件吸能有限,所以单个蜂窝元件的吸能与现实需求存有差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将多个在吸能时不失稳的短小多孔固体元件通过合适的结构或构件串联起来的,能够满足轨道列车及城轨车辆使用要求的,吸能容量大的、工作平稳可靠的、吸能效果好的隔板导轨式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的撞击吸能装。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包括多孔固体元件;所述多孔固体元件至少为两件,相邻两多孔固体元件之间设置活动隔板,且多孔固体元件的件数比活动隔板的件数多一件,一组多孔固体元件及其活动隔板组成串联式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安装在通孔端板、导轨和导轨端板之间,所述导轨位于通孔端板外侧的一端安装预紧件;所述导轨至少为两根,其上套装通孔端板、活动隔板和导轨端板;所述导轨上设置导槽;所述活动隔板和通孔端板与导槽对应的位置设置尺寸和数量相匹配的导向头;当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受到外力作用被压缩时,活动隔板和通孔端板在导杆上滑行到设定距离。
所述多孔固体元件为金属蜂窝元件、金属泡沫元件、非金属泡沫元件、多孔格栅元件。
所述通孔端板、活动隔板、导轨端板与多孔固体元件相接触的面上设置凹槽。
所述导轨端板安装在迎接撞击源的一端,导轨端板的两侧分别与导轨刚性连接构成“П”型结构,“П”型结构中安装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通孔端板安装在远离撞击源的一端。
所述导轨端板安装在远离撞击源的一端,导轨端板的两侧分别与导轨刚性连接构成“П”型结构,“П”型结构中安装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通孔端板安装在迎接撞击源的一端,且通孔端板上安装撞击杆。
所述导槽与导向头为燕尾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优点: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制造、安装与更换,撞击吸能容量大,工作平稳可靠效果好,能够有效避免失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图1俯视图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和图3的A-A剖视结构示意放大图。
图5为图1和图3的B-B剖视结构示意放大图。
图中:1-通孔端板,2-导轨,3-活动隔板,4-导轨端板,5-多孔固体元件,6-导槽,7-导向头,8-凹槽,9-预紧件,10-撞击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包括多孔固体元件5;所述多孔固体元件5至少为两件,相邻两多孔固体元件5之间设置活动隔板3,且多孔固体元件5的件数比活动隔板3的件数多一件,一组多孔固体元件5及其活动隔板3组成串联式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安装在通孔端板1、导轨2和导轨端板4之间,所述导轨2位于通孔端板1外侧的一端安装预紧件9;所述导轨2至少为两根,其上套装通孔端板1、活动隔板3和导轨端板4;所述导轨2上设置导槽6;所述活动隔板3和通孔端板1与导槽6对应的位置设置尺寸和数量相匹配的导向头7;当串联多孔固体元件组件受到外力作用被压缩时,活动隔板3和通孔端板1在导杆2上滑行到设定距离。
所述多孔固体元件5为金属蜂窝元件、金属泡沫元件、非金属泡沫元件、多孔格栅元件。
所述通孔端板1、活动隔板3、导轨端板4与多孔固体元件7相接触的面上设置凹槽8。
所述导轨端板4安装在迎接撞击源的一端,导轨端板4的两侧分别与导轨2刚性连接构成“П”型结构,“П”型结构中安装多孔固体元件组件;所述通孔端板1安装在远离撞击源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45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