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8559.4 | 申请日: | 2012-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1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张祥明;王文军;郭熙盛;凌国宏;洪国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浸 杂交 籼稻 专用 配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
背景技术
冷浸田是山丘谷地受冷水、冷泉浸渍或湖区滩地受地下水浸渍的一类中低产水稻田。主要分布在山区谷地、丘陵低洼地,以及山塘、水库堤坝的下部、湖圩区低洼区。由于长期冷浸渍水、土温低、还原性强、有毒物质多,生产力低下,目前大多种植一季稻,产量4500-6000 kg/hm2。
在冷浸田水稻栽培管理技术中,提高水稻前期土水温度、降低土壤还原物质和合理施肥是解决冷浸田低产的重要技术措施。调查表明,目前我省在冷浸田杂交中籼稻肥料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1)杂交中籼稻分蘖前期转青慢,分蘖迟;(2)水稻生长受冷浸田还原性物质毒害;(3)施肥的盲目性、随意性大,投入的肥料效果差,肥料利用率较低;(4)肥料用量偏低,养分间比例不协调,表现为重氮肥,轻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加重了土壤养分的不平衡;(5)针对冷浸田低产特性的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没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冷浸田杂交中籼稻分蘖前期土水温度、降低土壤还原物质毒害和农民施肥不合理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它考虑到冷浸田的特性和中籼稻养分需求特点,将提高水稻分蘖期的水土温的物质、降低还原性物质和大量、中量和微量元素养分按合适的比例配合,从而提高冷浸田水稻的产量、品质、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减少肥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其特征在于:其有效元素以纯养分计的重量百分比为:肥料中有效元素以纯养分计的最佳重量百分比为:氮18-22,五氧化二磷10-12,氧化钾12-14,氧化镁21-23,氧化钙4-6,锌0.5-1。
所述的一种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其特征在于:肥料中有效元素以纯养分计的最佳重量百分比为:氮20.0,五氧化二磷12.0,氧化钾13.0,氧化镁22,氧化钙5.3,锌0.8。
所述的一种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肥料中有效元素分别由下述物质提供:氮由尿素或磷酸二铵提供,五氧化二磷由磷酸二铵提供,氧化钾由氯化钾提供,锌由七水硫酸锌提供,氧化镁由白云石粉提供,氧化钙由白云石粉提供。
所述的一种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其特征在于:其配方折合成商品化肥或商品制剂的实物量以生产1吨冷浸田水稻专用配方肥计选自下列重量的物质:尿素340kg,磷酸二铵260 kg,氯化钾220 kg,七水硫酸锌35 kg,白云石粉90 kg,生物质焦55kg。
所述的一种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云石粉粒径大小为60目。
所述的一种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其特征在于:冷浸田中籼稻多元复混专用配方肥作基肥施用量为375-450kg/hm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能提高水稻前期土水温度0.5-2℃,降低土壤还原物质12—31.3%,且养分含量齐全,养分配比合理,符合冷浸田杂交中籼稻的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利用率高,能显著的促进冷浸田杂交中籼稻生长、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同时降低氮肥施用不当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本发明的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适用于安徽省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产区,经过在安徽省歙县、贵池区、宁国和南陵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产区的施用试验,应用本发明冷浸田杂交中籼稻比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增加1156.4-1613.1kg/hm2,增产幅度23.08%-32.39%,与此同时,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2.0%-15.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的冷浸田杂交中籼稻专用配方肥中的有效元素(以纯养分计)的重量百分比为:氮20.0,五氧化二磷12.0,氧化钾13.0,氧化镁22,氧化钙5.3,锌0.8。其配方折合成商品化肥或商品制剂的实物量以生产1吨冷浸田水稻专用配方肥计选自下列重量的物质:尿素340kg,磷酸二铵260 kg,氯化钾220 kg,硫酸锌35 kg,白云石粉90 kg,生物质焦55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85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