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剩余污泥与秸秆水解酸化补充碳源促进生物脱氮的方法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78762.1 | 申请日: | 201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8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王芬;季民;姜晓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秀奎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剩余 污泥 秸秆 水解 酸化 补充 碳源 促进 生物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生物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主要涉及一种剩余污泥与农作物秸秆水解酸化补充碳源促进生物脱氮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富营养化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水污染问题之一,而氮、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国内外对氮、磷排放限制标准的日趋严格。生物脱氮技术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水脱氮技术,即通过硝化菌、反硝化菌作用实现氮的去除,充足的碳源是实现高效脱氮的关键。一般认为,当生物池进水C/N低于3.4时,需要外加碳源来保证良好的生物脱氮效果,而我国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入生物池的污水C/N比均低于此值,污水中有机碳源不足导致生物脱氮效率低下。为提高生物脱氮效率,实现出水总氮(TN)达标排放,需要投加甲醇、乙醇补充有机碳源,这样就增加了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可见,碳源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着生物脱氮效率的高低与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的高低。
剩余污泥内存在有机碳源,但是可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VFAs)被反硝化菌利用的数量较少,需要再寻找新的碳源形式。另外,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农作物秸秆中有机物含量高,而且可以水解酸化为VFAs被反硝化菌作为碳源利用。但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作物秸秆大部分都被直接焚烧或者废弃堆置。如何利用农作物秸秆中有机物提高生物脱氮效率,这对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以及低碳氮比污水生物脱氮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剩余污泥中碳源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剩余污泥与农作物秸秆水解酸化补充碳源促进生物脱氮以及污泥减量的工艺,解决目前污泥排放量大、农作物秸秆未妥善处置、反硝化碳源外加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剩余污泥与秸秆水解酸化补充碳源促进生物脱氮的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首先(即步骤1)利用剩余污泥浸泡处理秸秆,然后(即步骤2)将剩余污泥与秸秆混合水解酸化,最后(即步骤3)将水解酸化液回流补充碳源促进生物脱氮。具体来说如下:
所述秸秆可以选用农作物秸秆(例如农作物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高粱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利用机械粉碎机将其粉碎,粉碎后过筛子,筛分后的秸秆存放在通风干燥处保存备用,秸秆粉末尺寸优选20~50目。
所述步骤1中,预处理浸泡液为剩余污泥(含水率99.2wt%-99.5wt%),剩余污泥量为进水量(即沉砂池出水)的5%—10%;预处理时,称取筛分后秸秆粉末,按照固液比为1:15~1:25(秸秆质量:剩余污泥体积),将其投入秸秆浸泡池,浸泡于剩余污泥中,池中水力停留时间(HRT,即预处理时间)为12—48h。
所述步骤2中,剩余污泥与秸秆混合后进入水解酸化池进行水解酸化处理,经充分水解酸化,污泥与农作物秸秆中慢速生物降解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多糖、脂类等物质分解为大量挥发性脂肪酸类物质(VFAs),如乙酸、丙酸、丁酸等,这类物质可作为反硝化所需碳源,实现生物反硝化脱氮,水解酸化池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24-72h。
所述步骤3中,水解酸化后混合液回流至生物缺氧池前端,反硝化细菌利用其为碳源,将污水中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实现生物脱氮,缺氧池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2-4h。
与一般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补充反硝化碳源工艺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剩余污泥浸泡预处理农作物秸秆,充分利用了剩余污泥中存在的水解酶,提高了农作物秸秆预处理效果,弥补了剩余污泥中水解酸化碳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了剩余污泥与农作物秸秆中的碳源,无需外加碳源,提高了生物脱氮效率。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厌氧-缺氧-好氧(A2O)或者缺氧-好氧(AO工艺)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新建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等,经推广后可以提高生物脱氮效率,减少污泥产量,充分利用剩余污泥与农作物秸秆中碳源,实现污泥与农作物秸秆资源化,降低运行费用,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应用于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的流程图,其中二沉池中回流部分污泥至厌氧池的前端,好氧池出口的硝化液回流至缺氧池的前端;剩余污泥参与秸秆的混合和水解后水解液回流至缺氧池的前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87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单宁酶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改善斑嘴野鸭繁殖性能的配合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