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棘轮式张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0035.9 | 申请日: | 201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3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修;榑松勇二;前田宗裕;石井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
主分类号: | F16H7/08 | 分类号: | F16H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杨黎峰;李欣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府大***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棘轮 式张紧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驱动发动机的凸轮轴等的正时链赋予张紧力的棘轮式张紧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一种对发动机的凸轮轴等进行驱动的正时链所使用的张紧器,该张紧器使弹簧和外部液压所产生的突出力作用于可滑动地插入到壳体而与壳体之间形成油室的柱塞,从而对正时链赋予张紧力。
如图16所示,作为这种现有的张紧器,例如可采用具有如下结构的张紧器500。所述张紧器500包括:活塞526,其沿与柱塞514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可滑动地插入到壳体512,从而与壳体512之间形成副油室520;油路544,用于使外部液压作用于副油室520;大气室528,在副油室520的相反侧由壳体512和活塞526划段形成,内装有将活塞526朝向副油室520进行施力的第二弹簧534;盖530,嵌合于大气室528。在该大气室528设置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532,在外部液压作用于副油室520而使活塞526抵抗第二弹簧534的作用力进行了移动时,通过活塞526封闭所述大气连通孔532;在柱塞514的被壳体512包围的部分刻设齿条538;并在固定于活塞526的活塞杆524的前端设置多个可以与齿条538啮合的啮合齿536;啮合齿536和齿条538的防柱塞后退齿面形成为与柱塞514的进退方向垂直(参考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第2559664号公报(实用新型的授权权利要求书、图1)。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张紧器500中,由于设置了多个啮合齿536的活塞杆524被收纳于大气室528的内部并由盖530密封,所以在使正时链松弛以进行棘轮式张紧器、正时链的定位作业、部件更换作业等保养维修之际,存在如下所述的保养维修作业上的难题:即便任意回推棘轮式张紧器的柱塞514欲使其后退,也无法解除活塞杆524的啮合齿536和柱塞514的齿条538之间的啮合。
而且,在上述现有的张紧器500中,由于柱塞514和活塞526为圆柱体结构,所以就存在如下问题:相应于发动机驱动时的柱塞514的振动,在柱塞514的齿条538和活塞526的啮合齿536之间的啮合上呈现过度的止转状态,而使活塞526的啮合齿536易于缺齿,不久就遍及齿宽整个区域产生扭曲而变得啮合不匹配,导致由啮合齿536和齿条538构成的棘轮机构产生误动作;另外,在张紧器的制造及保养维修时,柱塞514和活塞526绕各自的轴心转动导致相互间产生误组装。
另外,在上述以往的张紧器500中,由于用与柱塞514的进退方向垂直的齿面来形成啮合齿536和齿条538的防柱塞后退齿面,所以存在如下问题:发动机的温度变化等导致链条张力过大,由此导致柱塞514的后退方向的移动亦受到限制,导致柱塞514热粘,或者链条以过大的张力一直行进而使链条的负担及噪声增加。
因此,对应因链条张力过大而发生的柱塞514的后退方向的移动的最大假定值,在由啮合齿536和齿条538构成的棘轮机构上设置规定的齿隙(back lash;齿轮侧向间隙)量,但是这样的齿隙量越大就越无法降低发动机启动时的称为抖动音的碰撞声。
另外,为了解决这种在发动机启动时容易发生的碰撞声这一问题,作为对策可以采取附加锐孔(orifice)机构及储油机构,或者将柱塞施力用弹簧518变更为应对高载荷的弹簧等方式,但存在如下问题,不仅部件数量及制造成本因此增大,张紧器自身也变得大型化。
在此,本发明用于解决现有的问题,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棘轮式张紧器,该棘轮式张紧器在保养维修时,可简便地解除由柱塞和棘轮构成的棘轮机构的啮合;进一步地,在发动机运转时不产生误动作地使棘轮机构可靠且稳定工作,从而抑制在长期放置发动机后启动时针对从正时链承受的柱塞反力产生的齿隙而降低抖动音;并且允许因发动机启动后的链条张力过大而发生的柱塞的后退方向的移动,以防止柱塞的热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椿本链条,未经株式会社椿本链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00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