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WebService的非接触式智能配电装置及其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1299.6 | 申请日: | 2012-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3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盛万兴;孙军平;孙智涛;李二霞;姜建钊;李玉凌;许保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webservice 接触 智能 配电装置 及其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配电自动化配电管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WebService的非接触式智能配电装置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配电网智能配电终端设备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自动化控制程度大大提高。但是,智能配电终端设备,尤其是农网配电台区的智能配电终端设备,大多数安装在人不可直接触及的地方,这就导致了当操作人员需要对智能配电终端设备进行调试、维护、巡检时,必须进行人工登杆作业;该工作方式不但增加了工作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给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电网的安全运行、抄录数据的准确性等都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当有强光或大面积光源干扰时,智能配电终端设备上安装的LCD屏幕会有反光效应,给数据抄录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台区智能配电装置在人工操作、维护方面的设计亟待提高。
一般情况下,本地智能配电终端设备运行的是基于Linux系统的C或C++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而对于远程便携式设备,因其种类的多样性,它可能运行的是Window系统的VB或Delphi程序,也可能是Symbian系统上的C++程序,再或者是Android系统上的Java程序。后者若想从前者的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就需要把这些不同平台上运行的各种程序集成起来,这会花费很大的开发力量,有可能会延长项目的开发周期,并且也不敢保证系统性能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WebService的非接触式智能配电装置及其设计方法,满足操作人员对智能配电终端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时的操作简单性、工作高效性、实施安全性、数据准确性等要求,简化了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上应用程序开发的难度,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增大了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的可能,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WebService的非接触式智能配电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本地智能配电终端设备和远程便携式设备,所述本地智能配电终端设备包括微处理器、WebService服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外围设备,所述远程便携式设备包括WebService客户端和网络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和网络通信模块之间通过无线网络使本地智能配电终端设备和远程便携式设备之间实现数据共享。
所述微处理器为单核、双核或双核以上。
数据存储到所述数据库中,所述数据包括模拟量数据、开关量数据和台区用户数据。
所述台区用户数据包括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所述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均包括配电台区的负荷数据、配电变压器的运行数据、进出线开关状态、智能电表数据、用户数据以及本地智能配电终端的运行数据。
所述无线通信模块采用WiFi。
所述外围设备包括网络端口、RS232、RS485、按键、开关量输入模块、开关量输出模块、电容器投切控制模块、载波/小无线模块、230/GPRS模块。
所述WebService客户端包括个人PDA、笔记本电脑或手机。
一种基于WebService的非接触式智能配电装置设计方法,采用WebService开发远程便携式设备上的应用。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WebService服务模块发布功能和数据;
步骤2:WebService服务模块等待WebService客户端的服务请求;
步骤3:WebService服务模块响应并处理WebService客户端的服务请求;
步骤4:WebService客户端获得服务,然后去进行相应处理。
操作人员对所述远程便携式设备进行点击或输入操作,即可完成本地智能配电终端设备的参数设置或数据查看。
所述本地智能配电终端设备把本地智能配电终端设备的配置参数和实时数据存储到实时数据库中,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所述本地智能配电终端设备把冻结数据和事件信息存储到历史数据库中,以备数据分析和控制时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满足操作人员对智能配电终端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时的操作简单性、工作高效性、实施安全性、数据准确性等要求;
2.简化了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上应用程序开发的难度,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增大了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的可能,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3.该方法简单可靠,易执行。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WebService的非接触式智能配电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12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