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RT高炉顶压控制布料过程反馈控制仿真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2277.1 | 申请日: | 2012-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7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万磊;李清忠;叶理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7/02 | 分类号: | G05B17/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丹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trt 炉顶 控制 布料 过程 反馈 仿真 方法 系统 | ||
1.一种TRT高炉顶压控制布料过程反馈控制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针对TRT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分别建立各部件类仿真模块,并为各部件类仿真模块编辑和设计参数、接口;
2)通过各部件类仿真模块的接口将部件类仿真模块按实际TRT系统进行连接,并调节各模块参数使系统达到稳态;
3)分析实际TRT系统布料过程的特点和控制方法,增加2个程序类仿真模块,分别为布料干扰模块和PID反馈控制模块;布料干扰模块用于仿真布料过程对高炉顶压的影响;PID反馈控制模块用于仿真实际PLC控制器对静叶的控制;
其中PID反馈控制模块将顶压设定值 与反馈值进行比较构成控制偏差:
(1),
再将控制偏差按比例、微分、积分运算后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u(t):
(2),
式(2)中,u(t)为控制量,为比例控制增益,为积分时间常数,为微分时间常数,t为时间;
4)设置系统仿真参数,进行仿真运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RT高炉顶压控制布料过程反馈控制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部件类仿真模块包括:
边界A:为第一定压节点,模拟进入高炉的热风的压力;
管道A:包括a节管道,每节管道包括一个固定开度的阀门和一个容器;
高炉模型:包括上容器和下容器,上容器和下容器之间由第一调节阀连接;设置第一调节阀的初始开度,且第一调节阀的开度由所述的布料干扰模块控制;
管道B:包括b节管道,每节管道包括一个固定开度的阀门和一个容器;
静叶:包括第二调节阀,第二调节阀的开度由所述的PID反馈控制模块输出的控制量u(t)控制;
边界B:为第二定压节点,模拟经过静叶之后的管网煤气压力;
边界A、管道A、高炉模型、管道B、静叶和边界B顺次连接;
PID反馈控制模块中的顶压设定值由工艺专业确定;反馈值为实际所测得高炉顶压值,即高炉模型中上容器压力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TRT高炉顶压控制布料过程反馈控制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步骤5)将仿真结果与预期效果比较,对系统仿真参数进行调试,以获得最佳控制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TRT高炉顶压控制布料过程反馈控制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将仿真结果与预期效果比较,具体是比较高炉模型的上容器的顶部压力实际值与其设定值。
5.一种TRT高炉顶压控制布料过程反馈控制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部件类模块和程序类模块;
其中部件类模块包括:
边界A:为第一定压节点,用于模拟进入高炉的热风的压力;
管道A:包括a节管道,每节管道包括一个固定开度的阀门和一个容器;
高炉模型:包括上容器和下容器,上容器和下容器之间由第一调节阀连接;设置第一调节阀的初始开度;
管道B:包括b节管道,每节管道包括一个固定开度的阀门和一个容器;
静叶:包括第二调节阀,第二调节阀的开度由所述的PID反馈控制模块输出的控制量u(t)控制;
边界B:为第二定压节点,模拟经过静叶之后的管网煤气压力;
边界A、管道A、高炉模型、管道B、静叶和边界B顺次连接;
程序类模块包括:
布料干扰模块,用于仿真布料过程对高炉顶压的影响,并控制第一调节阀的开度;
PID反馈控制模块,用于将顶压设定值与反馈值进行比较构成控制偏差:
(1),
再将控制偏差按比例、微分、积分运算后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u(t):
(2),
式(2)中,u(t)为控制量,为比例控制增益,为积分时间常数,为微分时间常数,t为时间;
PID反馈控制模块中的顶压设定值由工艺专业确定;反馈值为实际所测得高炉顶压值,即高炉模型中上容器压力值;控制量u(t)用于控制第二调节阀的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TRT高炉顶压控制布料过程反馈控制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它是基于Modelica语言建立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227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