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2707.X | 申请日: | 2012-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33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许明祺;王志铭;姚久琳;黄苡叡;王志贤;赵光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K9/61 | 分类号: | F21K9/61;F21V19/00;F21V8/00;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均匀光场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是半导体元件中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光源。相比较于传统的白炽灯泡或荧光灯管,发光二极管具有省电及使用寿命较长的特性,因此逐渐取代传统光源而应用于各种领域,如交通号志、背光模块、路灯照明、医疗设备等产业。
近年来,随着发光二极管应用的增加,各种增加发光二极管光摘出效率的方法一一被提出。欲增进光摘出效率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为发光二极管电极间传输电流分布不均匀,所造成局部区域中电流密度过高(current crowding)问题。因为两电极间电流分布不均,使得操作电流增加而导致特定区域的电流密度过高,使发光二极管的总体发光效率降低。
所述特定区域电流密度过高的情形导致发光二极管的出光呈现集中的现象,即使在发光二极管上做表面粗化或加上反射结构等改良,也仅能提升一定程度的出光效率,而发光二极管结合到封装基板进而应用于灯具时,则需要在灯具的结构上形成可使光线均匀分布的透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包含:一基座,具有一上表面;多个发光单元形成于基座上表面且排列成一环状图案;多个导光单元分别形成于各发光单元之上,其中各导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弧面及一第二弧面,以将光线摘出。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图1B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的上视剖面图;
图1C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的导光单元示意图;
图1D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的发光单元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发光装置
102基座
102a 上表面
102b 第一排热孔
104发光单元
106导光单元
106a 第一弧面
106b 第二弧面
106c 开口
108开口
110柱状散热单元
110a 第三排热孔
112电路板
112a 第二排热孔
112b 装设口
114封装基板
118蓝光发光二极管管芯
120红光发光二极管管芯
122封装胶体
124波长转换单元
C环绕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A及图1B所示,其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发光装置100可例如为一灯泡装置,包括一基座102具有一上表面102a、一电路板112形成于基座102的上表面102a上、多个发光单元104形成于电路板112上且排列成一环状图案、以及多个导光单元106分别形成于多个发光单元104上。发光单元104可例如为一发光二极管封装元件,而导光单元106包括一用以反射光线的第一弧面106a及一可使光线穿透的第二弧面106b。多个导光单元106的侧面可彼此相接或交错而包围成一容置空间,顶端则排列成一开口108。各导光单元106是根据一环绕中心C环绕排列,而第一弧面106a较第二弧面106b接近环绕中心。
基座102内部可具有一驱动单元(图未示)可将外部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以供应给电路板112。基座102的上表面102a约略中央位置可另具有一大致位于开口108下方的柱状散热单元110,如图1B所示,电路板112的概略中央位置可具有对应容纳柱状散热单元110的装设口112b,柱状散热单元110可一体设置于基座102的上表面102a。基座102可具有贯通上表面102a的多个第一排热孔102b,而电路板112可具有分别对应多个第一排热孔102b的多个第二排热孔112a,柱状散热单元110也具有纵向贯通的第三排热孔110a。基座102内部的驱动单元所产生的热可通过第一排热孔102b、第二排热孔112a以及第三排热孔110a往开口108流动而排出发光装置100外,而发光单元104所产生的热也可通过电路板112及柱状散热单元110排出发光装置100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27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