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F型承插式橡胶圈柔性连接方法及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210183071.0 | 申请日: | 2012-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3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玉波 |
主分类号: | F16L21/04 | 分类号: | F16L21/04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型承插式 橡胶圈 柔性 连接 方法 及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排放设施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F型承插式橡胶圈柔性连接方法及其结构。
背景技术
在市政工程中,一般利用管道进行排水、排污以及排放工业废物等,例如常见的聚乙烯(PE)钢塑缠绕管等。
现有技术中,上述的管道一般采用热收缩套、热熔粘结以及机械压紧等几种方法进行连接。然而,这几种连接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采用热收缩套或热熔粘结方法连接,则必须采用火焰施工或电热施工,其对施工环境要求较高,均不适宜带水作业,因此,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则不能使用,且对于大口径管道,其上的熔接焊缝较长,熔接质量难以监测;如采用机械压紧式进行连接,则需要在连接处套上一个专制的橡胶密封套,然后在外面加上半分卡再用螺钉卡紧(哈夫外固管件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成本较大,且施工也不方便。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管道的连接极其不方便、适合范围小、成本高、受环境影响较大以及容易出现管道连接处断裂的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F型承插式橡胶圈柔性连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管道的连接方法存在操作不方便、适应范围小、成本高、受环境影响较大且连接处易出现断裂事故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F型承插式橡胶圈柔性连接方法,用于连接相邻的管道,于所述管道的两端分别设置可以相互插合配合的F型承插式接头;将两相邻所述管道通过所述F型承插式接头插合连接,且连接处中设置密封圈,所述密封圈抵压于所述连接处的F型承插式接头。
根据上述的连接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F型承插式橡胶圈柔性连接结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F型承插式橡胶圈柔性连接结构,包括管道以及分别设于所述管道两端端面且可相互插合配合的F型承插式接头,所述管道一端端面上的F型承插式接头上设有当两相邻管道连接时、可抵压于两相邻管道连接处的F型承插式接头的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两相邻的管道可以直接通过其上的F型承插式接头连接,不需要外部器械的协助,只要直接插合则可,对环境要求不高,可以在任何环境下装配,适应范围广,成本也低,连接后的两管道在密封圈的作用下,其连接稳固性好,密封性强,且两管道的连接处不会由于外力的冲击或受力不均等原因出现破损或断裂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F型承插式橡胶圈柔性连接结构连接处的剖切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道一端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道另一端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及的管道11运用在市政工程中,用于排水、排污以及排出工业废品等,例如常见的聚乙烯(PE)钢塑缠绕管等,当然,管道11也可以运用在其它的领域中,并不仅限制于本实施例中的运用。
本实施例提供了F型承插式橡胶圈柔性连接方法,用于连接两相邻的管道11,即两个相邻的管道11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方法,具体如下:在管道11的两端分别设置F型承插式接头,该两个F型承插式接头可以相互插合配合,相邻的管道11通过F型承插式接头插合连接,并且连接处中设有密封圈14,这样,当两相邻的管道11插合连接在一起时,密封圈14则分别抵压F型承插式接头。
利用上述的F型承插式橡胶圈柔性连接方法,两相邻的管道11可以直接通过其上的F型承插式接头连接,不需要外部器械的协助,只要直接插合则可,对环境要求不高,可以在任何环境下装配,适应范围广,成本也低,连接后的两相邻管道11在密封圈14的作用下,其连接稳固性好,密封性强,且两相邻管道11的连接处不会由于外力的冲击或受力不均等原因出现破损或断裂等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玉波,未经李玉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30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