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圆形针织机中的纱线引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5117.2 | 申请日: | 2012-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7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辻乡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D04B15/48 | 分类号: | D04B15/48;D04B15/5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形 针织机 中的 纱线 引导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机中的纱线引导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向圆形针织机的喂纱器供给针织纱的导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圆形针织机织成绗缝织物的情况下,如后述专利文献2所述,通常使用罗纹对位的双面圆形针织机按照图1那样的编织过程来实施。图1所示的动作线B1表示针筒针的工作线的一个例子,工作线A1表示针盘针的工作线的一个例子。虽未图示,但由设于圆形针织机的外圆周上部的上部导纱器供给针织纱。
该编织过程如下进行。
在第一喂纱口F1,以成圈、浮线状态向针筒针1供给第一纱线Y1。
利用垫纱用喂纱器7从第一喂纱口F1和第二喂纱口F2之间向针筒筒口S1和针盘筒口D1之间供给作为充填纱的垫纱的第二纱线Y2。
在第二喂纱口F2,以成圈、浮线状态向针筒针1供给第三纱线Y3,以成圈状态向针盘针2供给第三纱线Y3。
在第三喂纱口F3,以成圈、浮线状态向针筒针1供给第四纱线Y4。
在第四喂纱口F4,以成圈、浮线状态向针筒针1供给第五纱线Y5,以针织状态向针盘针2供给第五纱线Y5。
按照如上所述的编织过程所得到的织物为用针筒针1织成的正面织物N1(参照图6)、用针盘针2织成的反面织物N2(参照图6)、在这两层织物之间插入了第二纱线Y2的三层状。若在图1的第一喂纱口F1~第四喂纱口F4使所有的针筒针1进行成圈,则正面织物为平纹织物。但是,为了得到意匠设计为图案的织物,有时在这些喂纱口进行提花编织。也就是说,按照期望的提花花样,用第一喂纱口F1~第四喂纱口F4的针筒针1进行成圈、浮线选针。
供给图1的第一喂纱口F1的针织纱的喂纱器及导向装置,用图2具体地表示。即,在图2中,利用喂纱器保持架11支承喂纱器13,另外,利用喂纱器支承环10垂下地支承喂纱器保持架11。向圆形针织机的喂纱器13供给针织纱的导向装置,虽未图示,但通常为安装于比较靠近喂纱器的喂纱口的位置的导纱器自身的导纱器、或者如图2所示固定安装于喂纱器支承环10上的导纱器221。
如图2(a)(b)所示,在使纱线通过喂纱器13的喂纱口131时等,喂纱器13用手指可从喂纱位置向30度左右外侧的跳过位置转动。转动的中心为喂纱器保持架11的轴部17,设于喂纱器保持架11内部的扭簧18挤压轴部17使固定于轴部17的喂纱器13向内侧施力。另外,在使喂纱器13向跳过位置转动时,使其在跳过位置停止。(在后述专利文献1中也是公知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1187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03566公报
但是,在所述现有技术中,从第一喂纱口F1和第二喂纱口F2之间向针筒筒口S1和针盘筒口D1之间供给作为充填纱的垫纱即第二纱线Y2时,有时垫纱的长丝扩展而垫纱没有进入针筒筒口S1和针盘筒口D1之间。这时的编织条件是将针筒筒口S1和针盘筒口D1之间设定为1.5mm~2.0mm左右,垫纱使用聚酯660dtex以上的粗纱线,松弛垫纱的喂纱张力。因此,需要使垫纱Y2的张力紧到30克以上,使垫纱的长丝不扩展。
这样,将喂纱张力设定为较紧的张力时,相对于使喂纱器13向内侧施力的弹力,针织纱的张力产生的抗力变大时,喂纱器7、13有时不停留在通常的编织位置而向跳过方向转动。另外,在使纱线通过喂纱器13的喂纱口131时等,喂纱器7、13在用手指使其从喂纱位置向30度左右外侧的跳过位置转动后,喂纱器7、13返回喂纱位置,但也有时由于针织纱的张力较紧而不能完全回到喂纱位置。这样,若在导纱器221及喂纱器7的喂纱口71的地点喂纱张力过紧,则摩擦力变大,有时通常顺利滑动的针织纱在其地点产生阻力,喂纱器7、13进行出乎意料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喂纱器7、13不在正常的喂纱位置,因此,有时在织物上产生编织瑕疵,或损坏织针。
深入研究了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在喂纱器7的喂纱口71地点,利用与针织纱的摩擦力使喂纱器7、13向外侧转动的作用力起作用,在导纱器221的导向孔23地点,利用与针织纱的摩擦力使喂纱器7、13向内侧转动的作用力起作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51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载动力电池箱
- 下一篇:一种聚合物锂电池防破角的热封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