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井点降水法治理营运隧道水患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6159.8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游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6/02 | 分类号: | E21F16/02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韩建英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降水 法治 营运 隧道 水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的水患治理方法,特别是采用井点降水法治理营运隧道水患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井点降水法是在工程施工中经常采用的降低施工地点地下水位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而在营运隧道和涵道中则不使用这种工程施工中经常采用的井点降水法来治理所发生或者将要发生水患和可能发生的水患。据申请人所知,由于隧道施工或设计原因,投入营运隧道和涵道会因为发生水患而倍受影响,因为水患可能会造成大量渗水,由于大量渗水将会严重影响营运隧道的正常营运。通常,面对隧道营运的所发生的水患,隧道营运的管理部门在治理水患时办法不多,且效果也不明显。传统的治理方法无非是打孔注浆之类堵水措施,或者在二衬中开凿凹槽安装排水盲管再将水引出通过排水沟排出营运隧道外,这样做的结果是费工费时效率又低,并且有可能由于注浆而堵塞隧道既有排水系统,大量开凿盲管一方面对结构有破坏另一方面效果非常有限。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将用工程施工的井点降水法用于治理营运隧道中的水患很有效果的,如果能根据营运隧道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将井点降水法应用得当,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提出并研究采用井点降水法治理营运隧道水患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采用集水总管、抽水设备、水位控制装置、排水软管、隧道排水沟,其特征在于,采用井点降水法降低营运隧道内地下水位,在营运隧道内的二衬底部安装若干个井点管,或者在营运隧道内的二衬与隧道排水沟盖板面交汇处安装若干个井点管,井点管安装在向下与竖直方向成30°夹角钻成的井孔中;井点管底部须处于营运隧道底部的基岩中,井点管下端加工成滤管,滤管接触井孔底部;井点管上端通过三通与集水总管联通,集水总管与抽水设备配接;井点管和集水总管及抽水设备与水位控制装置、排水软管、隧道排水沟构成井点降水管网系统。
其特征在于,安装井点管的井孔采用普通凿岩机配∮70mm钻头凿成。
其特征在于,井点管相互间距为8─12米。
其特征在于,井点管长度为5米。
其特征在于,井点管采用Φ60×5长5.0mPVC管,井点管下端加工成的滤管的长度为2 m。
其特征在于,滤管钻有梅花孔,梅花孔的直径5mm,梅花孔相互间距15mm;滤管外包100目的尼龙网五层,钢丝网二层,外缠20#镀锌铁丝,缠绕间距10mm。
其特征在于,水位控制装置配有启动箱,水位控制装置与启动箱构成自动控制设备。
其特征在于,抽水设备与自动控制设备配接。
其特征在于,抽水设备和自动控制设备安装在避车洞内。
其特征在于,抽水设备采用抽水机或者水泵。
本发明创新点在于:对于已经建成的营运隧道,由于不能中断行车,目前很少有较好的方法解决隧道渗水、漏水等水患,尤其对于铁路营运隧道的水患治理更是代价高昂。传统的治理方法无非是打孔注浆之类堵水措施,但此类方法不但破坏了隧道的防水板、更有可能堵塞隧道的既有排水系统,还有可能使原来无水地段出现新的水患,更有可能使隧道的周边水压增大,从而增大隧道支护结构荷载而出现不安全因素。运用本发明治理营运隧道的水患,能够取得不中断行车又能及时治理水患的效果,尤其是能根据隧道内的地下水的补给特点,在多雨季节加强降水,在干旱时期加强设备维护,同时由于采取水位控制装置实现无人化管理,使隧道内的地下水的水位保持在一定安全范围内,通常将隧道内的地下水的水位控制在隧道底部下1米以下,防止隧道内的水患发生。这样,既达到了治理隧道内水患满足了隧道运营环境要求又避免了采用传统方法所造成的系列弊端。
本发明优点在于,构思新颖,方法合理,经济适用,且施工简单,治理水患效果明显,管理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采用的井点管和集水总管与隧道相互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 本发明采用的井点降水管网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61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体式柴油机机体
- 下一篇:超临界二氧化碳携砂流动机理研究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