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筒式余热回收及块状物一次成型传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94947.1 | 申请日: | 2012-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8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郑元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思能达电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1/32 | 分类号: | C01B31/32;F27D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余热 回收 块状 一次 成型 传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筒式余热回收及块状物一次成型传输装置,主要用于液态电石等高温物料的余热回收及固体一次成型和传输。
背景技术
电石即碳化钙,为无机化合物,无色晶体,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主要用于产生乙炔气。也用于有机合成、氧炔焊接等。
电石成品的冷却和破碎是一个长期困扰电石企业的难题。从电热炉(其内装有放电电极)的出炉口流出的电石熔体的出炉温度高达1800℃-2200℃,现在普遍采用的工艺为在出炉口放置多个冷却锅,电石熔体出炉后直接进入冷却锅,当冷却锅盛满液态电石后,运输小车经运输轨道将冷却锅运输到冷却车间,到达冷却车间后将冷却锅静置或者用强风对其降温冷却。当液态电石冷却后变成固态电石砣,达到要求的温度,将固态电石砣运输至破碎车间,进行人工破碎。上述的电石熔体出炉后的冷却成型破碎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
1)造成了大量高温电石余热的损失,还占用了很大的生产空间;
2)电石坨冷却时间较长,大概需经26小时冷却后才可进行破碎,生产效率低;
3)自然或强风降温冷却过程中的电石属开放式放置,因电石遇水立即发生激烈反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4)冷却后的电石坨需要人工破碎,一方面破碎过程会造成15~25%的粉料损失,产生了电石产品的损耗;另一方面还增加了车间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旋转筒式余热回收及块状物一次成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生产效率低,占用面积大,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现场温度高,浪费能源以及不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转筒式余热回收及块状物一次成型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筒成型装置,该滚筒成型装置包括滚筒筒体、驱动装置和托轮装置,滚筒筒体由两个托轮装置倾斜地支撑;在该滚筒筒体的较高端和较低端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在该滚筒筒体的外周面装有装有驱动装置和托轮装置。
在所述的滚筒筒体的内周面设有耐火内衬,内衬内部设有锚钩,在该耐火内衬的内面设有成型槽。
在该滚筒筒体4的较高端和较低端的外周面分别装有出水环和进水环,在出水环和进水环上分别设有出水口和进水口;在所述的滚筒筒体的中间设有水夹层,该水夹层的两端分别与出水口和进水口连通。
所述的水夹层41被分隔为多个沿轴向的矩形通道。
所述的出水环和进水环的结构相同,包括外环、内环、滚筒环、滚珠和密封环,滚筒环与滚筒筒体连接,在该滚筒环上设有滚筒环径向孔,径向孔的内端通过设在滚筒环内侧的轴向水通道与所述的水夹层相通;在滚筒环的外周面连接内环,在内环上设有内环径向孔;在该内环的外周面通过滚珠和密封环与外环转动密封连接,在内外环之间设有凹槽;所述的出水口或进水口设在该外环上。
在所述的滚筒筒体的后端套接一出料端,所述的出料口设在该出料端的下面,出料端不随滚筒筒体转动。
在所述的滚筒筒体的外周面装有滚筒齿轮;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驱动电机、变速器和驱动底座,主动齿轮支撑安装在驱动底座上,并与所述的滚筒齿轮啮合;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变速器与主动齿轮传动连接。
在所述的滚筒筒体的外周面至少设有两个扩径的筒体轨道,在每一筒体轨道的下面各装有一组托轮装置,该托轮装置包括托轮底座、一对托轮和一对限位轮,托轮和限位轮转动支撑在托轮底座上;一对托轮分别设在筒体轨道的下面两边,托轮与筒体轨道的外周面相切。
还包括一对限制滚筒筒体轴向移动的限位轮,该限位轮转动安装在托轮底座上,分别位于筒体轨道下端的两侧。
在所述的滚筒成型装置的出料口一端设有提升机,其下端的入口与滚筒成型装置的出料口相对应;在所述的设有提升机的旁边设有料仓,提升机上端的出口与该料仓的上端口相对应;在该料仓装有料位计,在该料仓下端的放料口装有电动阀,能够定量向运料车放出物料。
本发明的优点是:可以有效的回收电石坨等液态物料中的余热,;回收后的余热以蒸汽形式进行循环利用;大大缩短了电石坨冷却的时间;避免了因人工破碎电石造成的粉料形成,节省了车间人力和场地的占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总体构成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滚筒的轴向剖视图(进水端和出水端局部);
图3是图2中进水端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6是图1的C-C剖面图(滚筒内壁的凹槽结构,不含循环水路)。
图7是本发明的应用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思能达电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思能达电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49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