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金属加工件管理RFID自动识别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210196588.3 | 申请日: | 201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9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荆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荆弘明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金属加工 管理 rfid 自动识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金属加工件管理RFID自动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机床和汽车行业,在生产线和装配线的检测大部分都是采用传感器检测,这种方式不利于记录所有批次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也不便于存储数据的后期跟踪,有时还有可能造成数据混乱,给整个生产管理造成影响。因此,目前市场急需提供高效的质量保证,有利于生产、存储、内部物流以及权限控制的自动识别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用于金属加工件管理RFID自动识别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高质量、高等级的生产可靠性及优化的生产过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用于金属加工件管理RFID自动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编码块、读写头、电缆接头、处理器、上位机。其中编码块:接受能量信号作为其电源,并将数据以脉冲调制信号传输给读写头;读写头:同编码块进行数据传输,发送70KHz的能量信号并接收从编码块传回的数据信号,能量信号上带有载波,能够同时将数据写入编码块的存储器;处理器:控制编码块和读写头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并作为缓冲存储器,处理器如同上位机和编码块之间的桥梁。
本发明用于金属加工件管理RFID自动识别系统可以记录所有批次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存储数据以便后期跟踪。克服了传感器检测的所有不足,能够将质量和生产的数据直接存储在产品上,避免数据混乱。工件不需要和读写头严格对准,这是因为读写头能够扫描到编码块而不需要接触,避免了错误发生。有问题的工件可以直接被发现,残次的零部件自动退回或修正。整个识别过程是自动的,具有可靠和快速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案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系统与上位机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所示,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对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本发明用于金属加工件管理RFID自动识别系统,包括编码块1、读写头2、电缆接头3、处理器4、上位机5。
其中编码块1具有防振动、防冲击、抗电磁干扰、对污染不敏感的特点。主要技术特性:天线形状为圆形,存储空间1023字节,安装方式为非嵌入式、粘贴于金属件表面,读写距离13mm,写入次数为1000000、读取次数为无限次,存储器类型EEPROM,工作温度范围-30℃-+70℃。读写头2主要技术特性:安装方式非齐平,读写距离为静态模式(写距离0-13mm,读距离0-13mm),电缆长度5m,工作温度0℃-+70℃。电缆接头3用于连接读写头和处理器,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处理器4主要特性:为紧凑型处理器,通讯方式为串口RS422/RS485,电源电压24VDC±20%,电流≤400mA,读写头端口2个外置,控制输入1个(经光耦)24VDC,控制输出4个(经光耦)24VDC,配置软件,工作温度为0℃-+50℃。上位机5为PLC PC,系统处理器与上位机直接连接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传送至上位机后进行加工程序处理。
本发明用于金属加工件管理RFID自动识别系统其主要特点:
a)非接触式,无磨损;
b)动态及静态读写;
c)编码块外形小;
d)编码块容量最高可达8K字节;
e)抗噪声能力强;
f)数据传输安全;
g)防尘、防液体;
h)能与几乎所有的控制系统兼容;
i)具有支持各控制系统的接口;
j)免维护、机械强度高;
k)用户可自由配置编码块数据。
通过以上对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荆弘明,未经荆弘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65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