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0458.2 | 申请日: | 201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8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方希修;王寿轩;刘永刚;朱本康;朱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金牌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8 | 分类号: | A61K36/8998;A61P1/14 |
代理公司: | 徐州支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4 | 代理人: | 刘新合 |
地址: | 221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中药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胃胀是指病人感觉胃脘撑胀,外观又有胀满的形态表现的一种病症,可同时伴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等临床表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胃胀的现象,一般引起胃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饮食不卫生;2)饮水量太少或纤维素食物进量太少造成便秘胀气;3)生活作息不正常。还可能定时定量,造成肠道过于饥饿或过于饱食,导致肠道动作异常,长期可以使胃肠负担过重;4)吃的太快,会使咀嚼不到位,造成消化液和食物不能充分搅拌混合,因而不能进行充分的消化分解,对肠道造成伤害;5)压力过大直接影响生理功能就是肠道功能异常。如胃酸过多、减缓蠕动或加快蠕动等。胃酸过多会损伤胃粘膜,加快蠕动会造成频频腹泻,减缓蠕动会造成腹胀;6)睡眠不足,精神状态不好。
目前也有一些治疗胃胀的方法,如减轻压力,保持充足睡眠,经常通便等,但上述方法在短时间内无法见效,需要长期调节才能消除胃胀,且无法根治,而市面上出售的西药,尽管见效快,但无法达到调节肠胃的功能,同样无法达到根治胃胀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是一种中药制剂,可有效地调节肠胃功能,根治胃胀,且药效好,见效快。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其包含具有胃寒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和药学上可适用的载体,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组分组成:木香25-35份,霍香5-15份,红枣20-30,麦芽30-40。
本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的精选方案,其组分按重量百分比的配比含量为:木香30份,霍香10份,红枣25,麦芽3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是一种中成药,无需煎药,可直接口服,具有调节肠胃的功能,方便携带,治疗周期短,见效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仅为解释性的决不意味着它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治疗胃胀的药物组合物采用如下配方:
配制所述的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100g,按重量份数配比包括下列组分:木香30g,霍香10g,红枣25g,麦芽35g。
实施例2:
配制所述的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100g,按重量份数配比包括下列组分:木香25g,霍香5g,红枣30g,麦芽40g。
实施例3:
配制所述的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100g,按重量份数配比包括下列组分:木香35g,霍香15g,红枣20g,麦芽30g。
本发明为胶囊,具有调节肠胃、药效快等作用,易于储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等特点,服用较为方便。本发明临床药效总结:
一般性资料,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治疗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20-69岁。
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时,每日三次,每次4-6粒,根据病情可酌量增加或减少服用药量,服用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3-21天,痊愈6例,随访未见复发;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
典型病例:
病例1:
XXX,女,22岁,胃胀,伴随胃痛,吐酸水症状。使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5天后胃痛、吐酸水现象消失,继续服用2天后无复发。
病例2:
XXX,男,38岁,胃胀,伴随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使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3天后恶心、呕吐现象消失,7天后便秘现象消失,继续服用3天后无复发。
病例3:
XXX,男,65岁,胃胀,胃痛等症状。使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胃胀的中药组合物,3天后胃痛现象消失,5天后胃胀现象消失,继续服用2天后无复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金牌药业有限公司,未经徐州金牌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04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