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加解密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02675.5 | 申请日: | 2012-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7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万贤明;冯奎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2/02 | 分类号: | H04W1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0 | 代理人: | 张颖玲,蒋雅洁 |
地址: | 51808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 解密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加解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正广泛应用于语音、数据等各种类型的通信中,对所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是一种保护数据安全、防止非授权访问的有效手段。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采用了A5/1、A5/2、A5/3加密算法对语音数据进行加密;宽带码分多址(WCDMA)通信系统采用F8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在长期演进(LTE)通信系统中,为满足高速、安全的数据传输,出现了基于祖冲之(ZUC)的演进的加密算法3(Evolved Encryption Algonthm3,EEA3)加密算法。
EEA3加密算法是祖冲之算法集之一,祖冲之算法集是由中国学者自主设计的加密和完整性算法,包括ZUC算法、加密算法128-EEA3和完整性算法128-EIA3,其中ZUC算法的名字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一种流密码算法。它是另外两个算法的核心。这套算法集已经被国际组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认可为LTE无线通信的第三套国际加密和完整性标准的算法。ZUC算法由3GPP技术规范加密和完整性算法“128-EEA3&128-EIA3”的文件2“ZUC规范”描述,EEA3算法由3GPP技术规范加密和完整性算法“128-EEA3&128-EIA3”的文件1“128-EEA3和128-EIA3规范”描述。
ZUC算法核由三个逻辑层次组成,顶层是16级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中间层是比特重组(BR),底层是非线性函数(F)。LFSR由S0~S15等16个31位寄存器组成;BR从LFSR寄存器中抽取128位组成4个32bit字,头三个字X0~X2用于F,最后一个字X3用于产生密钥流;F由2个32位寄存器R1和R2组成,输出为32位字W。
产生加密码的过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初始化阶段,如图1所示,利用密钥(KEY)、加密参数COUNT,BEARER,DIRECTION及常数串D经过一定的变换写入LFSR的寄存器S0~S15,R1,R2寄存器初始化为0,且F的输出W移位后反馈给LFSR。以下过程重复循环执行32次:S15的高位(30-15位)和S14的低位(15-0位)重组成X0,S11的低位和S9的高位重组成X1,S7的低位和S5的高位重组成X2,S2的低位和S0的高位重组成X3;F对来自BR的X1与R1进行模32加赋给W1,对来自BR的X2与R2进行异或赋给W2;将W1的低位和W2的高位重组后先进行L1线性变换接着进行S盒变换赋给R1,将W2的低位和W1的高位重组后先进行L2线性变换接着进行S盒变换赋给R2;X0与R1异或后再与R2进行模32加赋给W,W右移1位后送到LFSR与S0,S0循环左移8位,S4循环左移20位,S10循环左移21位,S13循环左移17位,S15循环左移15位相加后模(231-1)赋给S16,将S16赋给S15,将S15赋给S14,以此类推,直到S1赋给S0,完成一次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26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浴缸缸边龙头
- 下一篇:用于咖啡机的转换阀体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