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益生菌的大豆寡糖产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02706.7 | 申请日: | 2012-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5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毓蕙;张建棣;洪铭育;庄少钧;刘素娥;钱阜宁;赖祥玲;陈怡宏;程竹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1/09 | 分类号: | A23L1/09;A23K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李柏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益 大豆 寡糖 产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含有益生菌的大豆寡糖产品及其制备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是将大豆原料经酸萃取,并去除杂质和脱盐等步骤后,接种益生菌进行发酵,获得一含益生菌的大豆寡糖产品。
背景技术
肠道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系统。肠道中的细菌种类非常多,有好菌也有坏菌,已有许多研究显示肠道中益生菌的增加,可防止坏菌的生长,改善肠道蠕动、增加免疫力及预防癌症发生等保健效果(Gibson and Roberfroid,1995)。此外,研究也发现肠道菌可控制脂质的代谢,当肠道菌相失去平衡,会引发全身性的低度慢性发炎,进而导致肥胖,增加代谢症候群等疾病发生的机率(Cani and Delzenne,2009)。肠道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见一斑。而一般可以透过补充有益于肠道健康的保健食品,来改善肠道的环境,这类的保健食品可分成三种:益生菌(probiotics)、益菌生(prebiotics)以及同时具有益生菌与益菌生的合生素(synbiotics)。
大豆寡糖是常见的益菌生(prebiotics),天然存在的是由棉子糖(raffinose)、水苏糖(stachyose)等α-半乳糖苷类(α-galactoside)及蔗糖(sucrose)所组成。是一种低甜度、低热量的甜味剂,能替代蔗糖应用在功能性食品或低热量食品中,由于不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糖尿病人也可安心食用。其主要成分在小肠内不会被吸收,而在菌丛较多的大肠部位才会被利用。研究发现,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等,不仅无法利用寡糖,反而会被抑制生长。另一方面,大豆寡糖在大肠中发酵或部份发酵,产生短链旨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醋酸盐(acetate)、丙酸盐(propionate)及丁酸盐(butyrate)等代谢产物,可以直接促进肠道蠕动,使排便顺畅。醋酸盐或丁酸盐并且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进而改变肠道菌相,使肠道成为有利于好菌生长的良好环境(Campbell et al.,1997;Bang et al.,2007;Su et al.,2007;Smiricky-Tjardes et al.,2003)。
一般而言,益生菌被认定为活菌本身,但是近年来发现某些益生菌所衍生的活性物质,也有促进宿主健康的功效,因此目前已把活菌体、死菌体、菌体的萃取物,甚 至其代谢产物等,都归纳属于益生菌的范围。乳酸菌兼具多样生理功能以及高度食用安全的特性,因此成为现今保健产品开发的重要素材(陈等人,2007)。
乳酸菌是益生菌中最重要的一群,人类长久以来有饮用发酵乳品的习惯,乳酸菌被认为是相当安全的一种菌种,且是肠内有益菌的代表1性细菌。当乳酸菌进入肠道后,可刺激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效果会受到菌体黏着在肠腔时与淋巴组织接触的程度影响。一般认为乳酸菌必须黏着于肠道并繁殖才具有效用。有些实验显示,停止摄食乳酸菌后,在几周内乳酸菌便会消失,并不会持续存在于肠道内。但是短暂的黏着,还是有刺激肠道免疫系统的效果,尤其是对服用抗生素或腹泻感染的对象,摄食乳酸菌后可帮助病人肠内菌丛的重建,而回复免疫系统的平衡。乳酸菌借着促进宿主内部防御机制的功能和改善肠道菌相,可作为肠道异常和发炎反应等疾病上的治疗。有研究指出,愈早摄食乳酸菌,愈有机会与宿主细胞上的接受器交互作用,在上皮细胞黏膜建立据点,成为共生的菌群(Parvez et al.,2006)。由于乳酸菌在肠道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因此乳酸菌产品或利用乳酸菌进行生物转化的衍生性产品,已成为市场上的热门商品(陈等人,2007)。目前于市售乳酸菌商品,较常使用的菌种以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与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sp.)二属居多,而胚芽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也是其中常见的益生菌菌株(Parvez et al.,20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未经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27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