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蜂窝状发热陶瓷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2794.0 | 申请日: | 2012-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1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其斌;王学杰;袁敏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443 | 分类号: | C04B35/443;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郭防 |
地址: | 550025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蜂窝状 发热 陶瓷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蜂窝状发热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节能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蜂窝状陶瓷材料的孔形状为正六边形,是一种与蜂蜜的巢穴极其相似的陶瓷材料。蜂窝结构属于多孔陶瓷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是一种多孔的不连续材料,且实体部分的截面积很小,因此蜂窝状陶瓷的密度比较小,是一种很轻的材料。
蜂窝状陶瓷作为一种新型陶瓷材料,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 随着制备技术的发展, 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应用水平也不断提高。与传统的颗粒状陶瓷载体相比, 多孔状蜂窝状陶瓷载体具有压力降小、 几何表面大、 扩展距离短、 有利于反应物的进入和生成物的排出,并可缩小反应器的体积等优点。因此蜂窝状陶瓷特别适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烟气的净化、蓄热体以及红外辐射燃烧板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20世纪 90年代初又出现了蜂窝状发热陶瓷,与传统的蓄热体相比,其蓄热室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的格子砖发展成为陶瓷小球,又发展为蜂窝状陶瓷,使蓄热室的比表面积急剧增大、体积明显减小、换向时间大大缩短、换热性能得到极大提高,污染物排放量也远低于环保局规定的排放标准。但是目前所制作的蜂窝状发热陶瓷仍然存在室温电阻率较大、致密度和硬度较小的缺点,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进。本申请人对中国专利公报进行了检索,尚未发现蜂窝状发热陶瓷方面的专利申请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蜂窝状发热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它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蜂窝状发热陶瓷的室温电阻率较大、致密度和硬度较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蜂窝状发热陶瓷,它由混合陶瓷粉制备而成;所述的混合陶瓷粉,按照摩尔百分比计算,由96%的MgAl2O4、1%~3%的SiO2和3%~1%的TiO2组成。
具体的,它由混合陶瓷粉制备而成;所述的混合陶瓷粉,按照摩尔百分比计算,由96%的MgAl2O4、2%的SiO2和2%的TiO2组成。
所述的MgAl2O4由摩尔比为1:1的Al2O3和MgO反应生成。
具体的,所述的Al2O3为a-Al2O3。
前述的蜂窝状发热陶瓷的一种制备方法,将由MgAl2O4、SiO2和TiO2组成的混合陶瓷粉进行研磨,添加分散剂后球磨8~24h,得发热陶瓷粉末材料;将该发热陶瓷粉末材料进行干燥、练泥、陈腐,并利用挤出机挤出成型,得坯体;对坯体进行干燥及烧结处理,所述的烧结处理具体包括:将排出水分后的干燥坯体在室温条件下以5℃/min的速度升温至150℃后保温30min,再以5℃/min的速度升温至850℃保温120min,再以10℃/min的速度升温至1300~1600℃保温1~5h后,将坯体冷却到50℃以下,得蜂窝状发热陶瓷样品;在蜂窝状发热陶瓷样品上制备电极,得蜂窝状发热陶瓷。
具体的,将由MgAl2O4、SiO2和TiO2组成的混合陶瓷粉进行研磨,添加分散剂后球磨20h,得发热陶瓷粉末材料;将该发热陶瓷粉末材料进行干燥、练泥、陈腐,并利用挤出机挤出成型,得坯体;对坯体进行干燥及烧结处理,所述的烧结处理具体包括:将排出水分后的干燥坯体在室温条件下以5℃/min的速度升温至150℃后保温30min,再以5℃/min的速度升温至850℃保温120min,再以10℃/min的速度升温至1600℃保温2h后,将坯体冷却到50℃以下,得蜂窝状发热陶瓷样品;在蜂窝状发热陶瓷样品上制备电极,得蜂窝状发热陶瓷。
前述方法中,所述的MgAl2O4,由摩尔比为1:1的Al2O3和MgO混合、球磨后,放入电阻炉中升温至1200℃并保温120min烧结即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27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