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340MPa级深冲用高强度冷轧钢板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03590.9 | 申请日: | 2012-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2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詹华;刘永刚;吴文林;张建;杨兴亮;张武;陈斌;舒宏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C21D8/0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3003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340 mpa 级深冲用高 强度 冷轧 钢板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领域,涉及金属板(带)的炼钢、热轧、冷轧连续退火工艺,具体涉及一种340MPa级深冲用高强度冷轧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汽车(尤其是轿车)的生产迅速发展。我国自九十年代以来,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以及“十一五”汽车工业发展情况,特别是近两年发展情况,预测我国“十一五”末的2010年,汽车保有量可达800万辆左右,平均年增长率为10~15%左右,其中轿车80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生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汽车数量增多,车速增高,为保证人员和车辆的安全,要求汽车用结构件具有高强度,高的压溃吸收能力和高的抗撞击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减少行车油耗,节约能源。因此钢材强度提高,在所要求的性能不变的情况下,板材构件厚度可以减薄,因此可以降低构件的重量。目前,国际合作项目“超轻型钢制车体(ULSAB)”开发已经结束,在车体结构上大量采用高强和超高强钢板是其基本出发点。
作为第三代冲压用钢的代表,IF钢可满足汽车上一些复杂难冲件的成型要求,同时该钢的无时效性还符合工业CGL(连续退火热镀锌线)的生产要求,所以IF钢的生产和开发倍受汽车生产厂家和冶金企业的关注,但由于其强度较低,一般需要1.5mm以上的钢板用作对强度有要求的复杂结构件。随着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为了节约能源,国内外汽车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大量开发深冲用高强度钢板用作车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如冷轧含磷钢板、双相钢板、高强IF钢板等。
中国专利号为CN1661127A的《高强度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阐述了通过成分控制和控轧控冷,实现细晶强化、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得到具有优良的深冲压成形性的高强度的钢板。其成分要求是:C:0.015%以下、Si:1.5%以下、Mn:0.4~3%、P:0.1 5%以下、S:0.02%以下、sol.Al:0.1~1%、N:0.01%以下、Ti:0.2%以下、余量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满足1≤([Ti]/48)/([C]/12+[N]/14),其中,[M]表示元素M的含量。中国专利号为CN 1492068A的《高强度冷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同样也表明通过成分控制和控轧控冷,可以生产优良的深冲压成形性的高强度的钢板,其成分要求是:C:0.0040~0.01%、Si: 0.05%以下、Mn:0.1~1.0%、P:0.01~0.05%、S:0.02%以下、sol.Al:0.01~0.1%、N:0.004%以下、Nb:0.01~0.14%,其余实质上是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这两种发明钢能够满足深冲压成形性的高强度的钢板的制造,但存在一些不足:1)C、Si含量较高,不利于深冲;2)有的添加了Nb元素,成本偏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化学成分设计,配合热轧、冷轧及连续退火工艺获得具有良好的深冲性能和抗拉强度的钢板,具体来说就是一种抗拉强度在340MPa以上、rm值在1.6以上的高强度冷轧钢板。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340MPa级深冲用高强度冷轧钢板,按照质量百分比,含有C:≤0.010%,Si:≤0.060%,Mn:0.30%~0.70%,P:0.030%~0.070%,S:≤0.015%,Als:0.020%~0.080%,N:≤0.0050%,B:0.0002%~0.0012%, 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进一步地,其屈服强度在185~220Mpa,抗拉强度≥340Mpa,延伸率≥40%,平均塑性应变比rm高于1.6。
上述340MPa级深冲用高强度冷轧钢板的生产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1)对钢水进行连铸;
(2)对钢坯进行热连轧;
(3)对热连轧后的钢坯进行冷轧;
(4)进行连续退火。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的钢水采用如下步骤进行制备:
1)铁水预处理;
2)转炉冶炼;
3)合金微调站;
4)RH炉精炼。
进一步地,
步骤1)中要进行前扒渣和后扒渣;
步骤2)中不加生铁,出钢加强挡渣操作,出钢过程加石灰,不进行脱氧;
步骤3)中加入小铝粒并进行强搅操作对钢包顶渣初步还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35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