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度差发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4576.0 | 申请日: | 201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1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民;金文聘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伟民;金文聘 |
主分类号: | F03G7/00 | 分类号: | F03G7/00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市禾工专利代理事务所 65108 | 代理人: | 何冰 |
地址: | 841000 新疆维吾尔自***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度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尤其涉及一种非燃烧式的密度差发动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们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内燃机时代,原始动力的输出,一直没有脱离利用燃烧的能量转换而产生动力的原理形态。包括现代的电动机所需的电力,也是大部分是通过燃料或燃气的能量转换才能获得。虽然目前人类正在积极开发水力、风力、太阳能、生物能以及核能,但都未能创造出一种在体积和动力输出比例上,能与内燃机相当的非燃烧式发动机。但是,内燃机通过燃烧产生强大动力的同时,只能获得燃料能量30%的换能比,其余70%均转化为热能和废气被挥发掉,对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自然界物质分子质量的密度差循环做功,完全脱离燃烧方式的非燃烧式密度差发动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密度差发动机是由储气罐和与其连通的两冲程单元组成,各两冲程单元并联,在其外包裹保护罩,形成动力输出阵列,两冲程单元包含有顶部的缓冲室,中部的浮力室,底座内的进气道,以及设置在浮力室内对称的往复式浮力装置,在缓冲室上连通放气管,往复式浮力装置间设置动力输出齿轮,两者联动,动力输出齿轮外接动力输出轴。储气罐罐体内用隔板分为储气腔和活塞腔,隔板中心开孔,将储气腔和活塞腔导通,在中心孔两侧的隔板内开有回流通道和输气通道,两者外端口处分别连通回流控制阀、输气控制阀,内端口与中心孔连通,形成四通。回流控制阀外接回流管,回流管与放气管导通,输气控制阀外接输气管,输气管与进气道导通,在活塞腔内设置有活塞缸体,活塞置于活塞缸体内,两者密封滑动连接,在活塞上连接气压伸缩杆,气压伸缩杆外接气压管,气压管与回流控制阀连通。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非燃烧方式,无废物排放;2、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利用自然界物质相互依存规律产生动力;3、无热工损耗,换能比高,可达60%以上;4、体积小,功率大,能量密度较高;5、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实际要求添加或减少两冲程单元作功率增减;6、应用灵活,可做大型化大功率输出。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密度差发动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两冲程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例:1、动力输出阵列,2、回流管,3、回流控制阀,4、回流通道,5、储气腔,6、隔板,7、输气通道,8、输气控制阀,9、活塞腔,10、活塞,11、活塞缸体,12、气压伸缩杆,13、气压管,14、输气管,15、动力输出轴,16、缓冲室,17、放气管,18、回流压缩机,19、顶芯,20、齿条,21、磁铁,22、动力输出齿轮,23、封闭块,24、弹簧,25、进气孔,26、进气道,27、底座,28、浮体气腔端头,29、浮体气腔伸缩囊,30、放气阀,31、进气管,32、浮力室,33、上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所示,密度差发动机是由储气罐和与其连通的两冲程单元组成,各两冲程单元并联,在其外包裹保护罩,形成动力输出阵列1。两冲程单元包含有顶部的缓冲室16,中部的浮力室32,底座27内的进气道26,以及设置在浮力室32内对称的往复式浮力装置,在缓冲室16上连通放气管17。往复式浮力装置间设置动力输出齿轮22,两者联动,动力输出齿轮22外接动力输出轴15。储气罐罐体内用隔板6分为储气腔5和活塞腔9,隔板6中心开孔,将储气腔5和活塞腔9导通。在中心孔两侧的隔板6内开有回流通道4和输气通道7,两者外端口处分别连通回流控制阀3、输气控制阀8,内端口与中心孔连通,形成四通。回流控制阀3外接回流管2,回流管2与放气管17导通。输气控制阀8外接输气管14,输气管14与进气道25导通。
在活塞腔9内设置有活塞缸体11,活塞10置于活塞缸体11内,两者密封滑动连接,在活塞10上连接气压伸缩杆12,气压伸缩杆12外接气压管13,气压管13与回流控制阀3连通。
如图2所示,在上端盖33和底座27间设置两个并列的浮力室32,浮力室32内填充高密度液体。上端盖33两侧开孔,孔下端与浮力室32连通,上端口外罩有缓冲室1,两缓冲室1间设置回流压缩机18。在缓冲室1处连通放气管17,两放气管17与回流压缩机18连通,回流压缩机18与回流管2连通。在放气管17上装设压力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伟民;金文聘,未经刘伟民;金文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45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